9月16日至21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举办。
这座黔东南小城,也因此成为非遗与当代生活深度交融的生动现场。

9月20日,在贵州省丹寨县,身着传统服饰的群众在参加巡游展演。(杨武魁摄)
为何国家级非遗盛会屡次选择丹寨?“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与时代同行,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说。
如今,丹寨正给出自己的答案。从苗绣到蜡染,从芦笙制作到造纸,非遗不再是静置的遗产,而是可穿、可玩、可体验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拥抱传统文化,他们身着蜡染服饰、体验手工技艺,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新主力”。

9月18日,在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模特身着以苗族蜡染为设计元素的时装在T台走秀。(杨武魁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汪凡指出,中国非遗在全世界的影响“已形成非常积极的态势”,不仅在文化出海、经济收益方面作用显著,也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做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认为,随着年轻人的广泛参与和现代科技、美学的加持,非遗正变成一种年轻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文化名片、新的消费载体。

9月17日,在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身着传统盛装服饰的苗族群众带着她的孙子在T台走秀。(杨武魁摄)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在丹寨,我们看到非遗长出了新的根系——它跨越时空,触手可及,正温暖而有力地走入我们的今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芷昕
编辑罗玉青
二审尹广亚
三审徐海婴
编辑:国内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