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9月20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合作交流对接会在合肥举行。活动现场签约项目10个,总额115.58亿元。会上多位大咖进行分享,并就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题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安徽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常务秘书长范丛明提及AI第四次浪潮时指出:“2024年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是全国营收TOP10领域,而安徽在这几块都有硬基础——单说合肥,2024年汽车全产业链营收就达1.52万亿元,这样的产业体量,正是AI落地的沃土。”

范丛明表示,未来,具身智能体将成为生产线上永不停机的生产伙伴,智能客服将深度嵌入制造全价值链,虚拟仿真将替代物理试制推动形成“设计—制造—学习”自主闭环,无人化将成为智造新范式,产线自适应切换将成为新标配。因此,全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在当下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AI对产业的升级在‘研产供销服管’全流程均能体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通过工业听诊器、声学成像仪等设备,AI技术可以让安全生产“看得见”,同时赋能工业质检全流程提质增效。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火爆出圈,制造业成了‘人工智能+’落地的最佳‘试验田’。但各种大模型和智能体似乎拥有超级权限、无所不能,这给数智化场景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在会上表示,权限过大的AI可能会放大制造业的漏洞风险,尤其是部分企业出于成本与技术门槛考虑,将大模型、智能体委托给第三方开发运维,缺乏对安全的把控。
对此,齐向东称,开展体系化防护是防漏洞的唯一出路。“安全体系起实效,关键靠运营。制造企业要加快开展安全运营平台建设,实现统一的威胁监控与响应处置。”齐向东建议,智能制造企业要抓紧把分散的安全力量汇聚起来,将所有安全设备、数据接入统一平台,实现“一次监测、全域预警、协同响应”。
泰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黄代放介绍了该公司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AI+城市生命线”领域的合作,展现了AI技术在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体系上的重要应用。黄代放称,通过在合肥累计部署10万余个智能传感器,成功预警风险隐患6000余次,为城市运行安全、企业生产稳定等带来显著效益。
近年来,安徽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自主发展体系,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前不久,安徽印发了《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2.0版)》,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总抓手,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推动创新产品在细分领域迭代应用,集中精力解决好算力支持、数据开放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加强人才引育和产业集聚,优化政策兑现方式,让创新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实习生曹芸
编辑陶娜
编辑:科技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