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手泽,何以新生?一场关于潍坊民艺的深度对话_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千年手泽,何以新生?一场关于潍坊民艺的深度对话


千年手泽,何以新生?一场关于潍坊民艺的深度对话

  2025-09-17 10:14:49     简体|繁體
http://news.qghjm.com/1171328.html

鲁网9月16日讯(记者王玉龙)柔和的灯光洒在潍坊市博物馆西厅的墙面上,地面与墙面的山海造型搭配光控历史版图,“东夷文化核心区域”“古九州之一”等关键词不断闪现,序厅过后,“天工开物”等八大篇章如流水般依次呈现,传递出潍坊深厚的历史底蕴。9月16日,潍坊市博物馆,一场民间艺术的盛会,323套796件展品静静地讲述着潍坊千年手泽的故事,从史前陶器到当代文创,从传统风筝到数字化交互展示,潍坊民间艺术正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民艺长廊,百花齐放

潍坊,这片位于山东半岛的沃土,山海相望,历史悠久。这里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源地、齐文化的腹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潍坊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潍坊人民精神风貌和地域特色的生动体现,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纽带。

9月16日,“山海风韵·千年手泽——潍坊民间文化艺术展”在潍坊市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以“贯古通今、以史为线、学术为导、叙事连贯”为理念,采用虚实结合、动静互补的展陈方式,清晰展示了潍坊民间艺术的前世今生。

展览主体设八大篇章,全面展现了潍坊民间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天工开物”呈现从大汶口文化褐陶鼎到当代黑陶艺术品,涵盖石雕刻、红丝砚、核雕等技艺;“锦绣丝语”聚焦昌邑柳疃丝绸与蓝印花布,展现传统织造与印染魅力。

“音韵悠长”带来诸城派古琴与高密茂腔,尽显东方音韵。高密茂腔这一地方剧种虽历经数百年,但直到1954年才被正式命名,其特点是旦角唱腔下句的尾音翻高八度,被称为“打冒”。

“巧扎筝鸣”展示潍坊风筝与潍县花灯,诉说“纸鸢传情”的民俗。潍坊风筝起源于潍坊民间,经过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

“缤纷年画”汇集高密扑灰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及新年画,还原年节氛围。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初,盛于清乾嘉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

“巧剪精绣”呈现高密剪纸与潍坊刺绣,彰显指尖匠心;“玩具寄情”展出高密聂家庄泥塑与潍坊布玩具,饱含乡土温情;“民艺新生”则探索传统民艺与现代创意的融合,各种民间艺术衍生品、文创品,奇思妙想,琳琅满目。

“没想到潍坊的民间宝贝有这么多!”一位参观的外地游客惊叹。

活态流变,与时俱进

潍坊民间艺术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活跃在日常生活深处的活态文化。

开展仪式过后,潍坊市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以“传承与对话:潍坊民间艺术的活态流变与当代价值”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随即进行,专家学者与参展艺术家代表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民间艺术不是、也不应该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应该是活跃在日常生活深处的活态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孙建军回顾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历史渊源,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从大文化的范畴讲,“非遗需要保护,资源可以利用,产业应当发展”。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潍坊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居明高度评价本次民间文化艺术展,他说,潍坊民间文化艺术品如一颗颗珍珠零散各地,本次展览串珠成链,涵盖了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珍品、社会各界收藏品,以及当代民间艺术、非遗技艺与创新文创,珍萃一堂,共同呈现,古今对话。另外在展陈形式上大胆突破力求创新,采用了多种现代化展陈手段,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为广大市民和观众奉上了一场真正代表潍坊民间文化精髓的视觉与文化的盛宴,体现了对潍坊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敬畏与珍视,也体现了让珍贵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的使命与担当。

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潍坊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王治喜介绍了近年来潍坊市民间文艺总体情况,褒扬了进步,指出了不足,建议广大民间文艺家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文化两创,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传承、大力发展民间文艺。

潍坊作为山东半岛的文化重镇,其民间艺术形式多样,拥有全国首批、山东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片土地上,不仅诞生了闻名中外的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还孕育了高密泥塑、扑灰年画、核雕、蛋雕等多种精湛技艺。它们共同构成了潍坊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理念。

与会专家认为,潍坊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活态传承与发展是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实践。它不仅是守护技艺,通过传承人培养、教育体系融入、社区参与、产业融合等,更是让古老的艺术形式融入时代气息、融入当代生活,焕发了新的生机。

潍县老猫花灯艺人李梅说,十多年前濒危的这个民间手工艺这些年来得到传承发扬壮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潍坊核雕艺人王建学作品《齐鲁十二圣贤》被评为省优秀民间工艺精品,所创作的潍坊历史人物系列,用核雕传播了“潍坊故事”;潍坊诸城黑陶艺人马志勇传承千年一炉窑火,弘扬虞舜陶艺文化,将陶艺与瓷艺结合,创作“城市精神主人杯”,表达对潍坊的热爱;年画艺人杨志滨进行传统年画的二次创作,新年画“金蛇献瑞”小红书平台三次订购5000张,“叫好又叫座”。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文联主席团委员、山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宜是潍坊人,他动情地说,作为一名从潍坊走出去的艺术工作者,潍坊这片文化沃士,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这里的风土人情、民间智慧,尤其是那些深植于乡土的传统艺术形式从小便滋养着我的艺术心灵,为我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真正的创新从未脱离传统的滋养。希望本次展览能启发更多当代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一代,从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具有民族气派、山东风格、潍坊特色的新时代文艺精品。”张宜表示。

当代价值,文化自信

潍坊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拥有600余年非遗传承历史。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国家级非遗、125项省级非遗,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美术等多个领域。潍坊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不仅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更是当代文化创新和自信表达的重要源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并在全球舞台上展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潍坊民间艺术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层面,并深刻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被誉为“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王家庄子村,聚集了200多家风筝企业,全村一半以上人口从事风筝产业。该村八成的风筝厂开设了直播间,全年通过电商直播带货销售风筝2500多万只,年销售额达5.2亿元。诸城市蔡家沟村则通过“艺术植入乡土”,发展文旅产业,年均举办超过80场文化活动,吸引超过10万人次参与,带动了村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依托600多年历史的“崔字牌小磨香油”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潍坊打造了石磨香油文化园,带动了芝麻种植、加工、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从一粒芝麻到一条产业链的就业辐射效应,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

另外,潍坊民间艺术在教育启迪、市民美育与生活美学和社会包容等方面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潍坊民间艺术频繁登上国家级、国际级平台,作为国际交流的使者,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从深闺珍藏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地方名片到闪耀世界舞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潍坊的民间艺术不仅是潍坊人的文化根脉和精神依托,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与自信。这份自信,激励着人们继续守护、传承和创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赵岳



编辑:赵岳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要闻|实事关注

    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每日快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简讯、新闻报道,以及今日热点内容,重大事件等实时资讯,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您获得最新行业信息。
    « 2025年 » « 0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