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对象:正在或即将接受免疫化疗的淋巴瘤患者与家属使用说明:本文为健康宣教材料,不替代医生面诊与个体化处置。出现“红旗信号”请立即就医。
治疗全程先知道:5类高发不适
输注反应|感染|间质性肺炎|乙肝再激活|肿瘤溶解综合征(TLS)它们分别常见于输液当时/早期、血象低谷期、肺部受累阶段、抗病毒管理期、肿瘤快速裂解期。掌握“在哪儿可能发生、会如何表现、当下如何做”,能把风险变成“可控”。
1.输注反应(多见于首次或前几次输液)
常见表现:发热/寒战、胸闷、气促、皮疹、血压波动,多在15分钟–2小时内出现,通常为轻中度。怎么预防:完成输液前评估与预处理;输液中不自行加快滴速;既往过敏史务必提前告知。当下处理:立刻告知医护,遵嘱减慢或暂停输注并对症处理;切勿自行拔针/用药。出院当日继续自测体温与呼吸感受。
2.感染(“病情+抑制+黏膜受损”叠加所致)
易感原因:肿瘤相关免疫低下、化疗致白细胞下降、口腔/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家庭防线:
体温:每日同一时间测温并记录;发热或寒战应就医排查。
卫生:减少探视、勤通风、餐具分用、外出归来洗手。
口腔/饮食:软毛牙刷+温和漱口;饮食新鲜少生冷辛辣,足量蛋白与水分。
血象:按计划复查血常规;骨髓抑制期尽量避免密闭人群聚集。
3.间质性肺炎(别把“咳喘发热”当感冒)
警示症状:发热、干咳或少痰、胸闷、活动后气短。更需警惕:≥60岁、吸烟者、有基础病或伴B症状(发热/盗汗/短期明显体重下降)。就医要点:尽快进行血氧与影像学评估;不要自行使用止咳药或激素以免掩盖病情。
4.乙肝再激活(影响疗程的“拦路虎”)
为何重要:淋巴瘤患者乙肝相关指标阳性率及再激活风险均较高,一旦发生可迫使治疗中断、影响预后。规范三步:
前:完善乙肝三系与必要的HBVDNA;符合指征者提前启动抗病毒。
中:规律监测肝功能与HBV指标,持续抗病毒。
后:多需继续抗病毒6–12个月;停药后至少监测12个月。
5.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碎得快”,电解质要稳)
机制:细胞大量破裂产物进入血液,引发高尿酸/高钾/高磷/低钙及急性肾损伤等紊乱。高危情境:肿瘤负荷大、对化疗高度敏感、联合强效方案、脱水/肾功能不全、原本尿酸偏高。预防与观察:
水化优先:在医嘱下保证足量补液与尿量;不自行碱化尿液。
降尿酸:遵医嘱用药(如别嘌呤醇等)。
紧密监测:按时查电解质/肾功能与尿量;出现肌肉抽搐、少尿/无尿等立刻就医。
居家自护四件套
记录本(体温/症状/用药)+体温计+口腔护理用品(软毛牙刷/温和漱口液)+医护联系方式(含夜间/节假日就诊路径)。物品到位,分诊更快、沟通更清。
红旗信号(任一条即刻就医)
输液中或回家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胸痛、弥漫皮疹或意识异常
高热反复或伴寒战、咳嗽加重与黄绿痰
持续气短/低氧感、说话走路费力
右上腹不适合并乏力、恶心、尿色加深(警惕肝功能受累/乙肝再激活)
少尿/无尿、抽搐、心悸(警惕TLS与电解质紊乱)
就诊清单(每个疗程前建议携带)
近期检查:血常规、生化、乙肝相关、胸部影像等
药物过敏史与上次输注不适记录
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名称与剂量
近一周症状变化(发热、咳嗽、腹泻、口腔溃疡等),如实告知医护
结语
规范评估、按期监测、及时报告,是把不适从“风险”转为“可控”的关键。任何不适,请第一时间联系诊疗团队;不要自行加药或拖延观察。(作者: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杨宛莹)

责任编辑:王娟
编辑:王娟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