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脸,就能吃上热乎饭,太方便了!”七十多岁的刘英老人对铜梁区巴川街道正街社区的爱心食堂连连称赞。这个由闲置门面改造而成的食堂,经智能化升级后,已累计服务超过15万人次,成为铜梁区打造“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的一个温暖缩影。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铜梁区通过构建“社区+N”服务共同体、创新社区多元共治机制、打造全龄段友好服务场景,系统推进“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盘活闲置资源,构建“社区+N”服务共同体
面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正街社区利用闲置临街门面开办爱心食堂,并于2023年投入20余万元完成智能化改造。新增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刷脸就餐”,不仅服务长者,也为上班族提供了便捷就餐选择。截至目前,该食堂已累计接待超15万人次。
近年来,铜梁区将盘活社区“三资”(资金、资源、资产)作为提升社区服务的重要抓手,全面摸排社区闲置设施,推动社区服务从“单一”走向“多元”。截至目前,全区清理闲置阵地0.78万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到42.2平方米。
各街道通过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多个公共服务站点,构建起“1个中心+N个服务点”的社区服务共同体。在规范标识、整合空间的基础上,将养老服务站、青少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等场所高效复用,实现“一室多用、共建共享”。目前,全区已建成6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8个社区食堂、63家托育机构,设立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一老一小”提供全方位服务。

党建引领协商,破解民生“关键小事”
东城街道世纪阳光小区曾经道路坑洼、设施陈旧,加装电梯呼声强烈,但也因低层住户担心采光、噪声等问题推进困难。社区党委迅速成立工作组,发动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加入,通过反复沟通和政策讲解,最终促成共识,成功加装电梯16部。
“社区党委帮我们解开了心里的疙瘩,现在上下楼特别方便!”小区居民李婆婆高兴地说。
铜梁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议事协商中的引领作用,打造“渝里乡商·铜事好议”基层协商品牌,以“三事分流”为基础,形成议事协商“三事清单”,推行“私事微议、小事共议、大事联议”分类议事机制,累计协商解决“私事”1.8万余件、“小事”3000余件、“大事”40余件,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志愿服务的温暖力量,实现全龄段服务覆盖
走在铜梁的社区中,温馨场景随处可见:孩子们在“爱心托管班”专注学习,户外劳动者在“劳动者港湾”小憩,“百姓名嘴”宣讲团用快板生动传递政策……这些画面共同绘就了社区服务的温暖图景。
铜梁区以党组织为核心,推动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社会救助、养老、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等多领域的服务机制。目前,全区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12.61万人,以“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卫生健康、助残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
实施“党建+志愿服务”“新兴+志愿服务”“社工+志愿服务”“行业+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形成“五方联动”聚合力,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打造了爱心托管班、爱心超市、“七彩素质学校”等一系列服务品牌。今年以来,全区还招募500余名“爱心妈妈”,为398名困境和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精准关爱。
“这些志愿服务非常贴心,既辅导孩子学习,也陪伴他们成长,让我们在外打工也放心!”一位留守儿童家长这样说。
此外,“百姓名嘴”宣讲团以金钱板、快板、评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社区开展宣讲1500余场,覆盖8万余人次,让政策宣传“活”起来、“暖”起来。
“‘渝邻汇’不仅是一个服务载体,更是一个群众自治共治的‘共同体’,真正实现了‘邻里聚幸福、服务零距离’。”铜梁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情感凝聚,提升社区服务与自治共治能力,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服务。(铜梁区融媒体中心李慧敏).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1.0in1.25in1.0in1.25in;}.s1{font-weight:bold;}.p1{text-indent:0.39027777in;text-align:justify;hyphenate:auto;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4pt;}.p2{text-indent:0.3888889in;text-align:justify;hyphenate:auto;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4pt;}.p3{text-align:justify;hyphenate:auto;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0pt;}【责任编辑:王琦】
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