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蒸腾。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乡”约盛夏乡村振兴促进团的青年学子们,带着对乡土的热忱与担当,于7月13日-7月20日奔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灌庄村,开启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队伍,以/"夕童同晖/"为行动理念,用专业技能与赤子之心,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摹出青春亮色。

抵达灌庄村的首项任务,是将闲置民居改造为实践基地。志愿者们分工协作,除尘清扫、整理物资、规划功能分区,原本杂乱的房间在半天内焕然一新。/"环境整洁了,服务才能更贴心。/"团队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这群年轻人的务实态度——他们深知,唯有筑牢服务根基,才能让后续行动落地见效。整齐码放的工具包、分类清晰的物资架,不仅是秩序的体现,更是青年一代对/"奉献/"二字的具象诠释。


他们在进行乡村调研推进过程中做了许多好事:
在灌庄村的街头巷尾,志愿者们的身影成为流动的风景线。他们手持铁锹、垃圾袋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将散落的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对可回收物进行分类归集,用脚步丈量村庄每一寸土地。/"以前路边总堆着塑料袋,现在走哪儿都亮堂。/"村民李大爷的感慨,印证着环境改善带来的直观变化。而这背后,是团队将/"环保宣讲/"融入劳作的巧思——边清理边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让绿色理念随清扫动作深植人心。


技术赋能的场景同样动人。针对村里儿童自行车、老人代步车的常见故障,机械专业的志愿者们自带工具包开设/"流动维修站/",调刹车、换链条、紧螺丝,没一会天便修复2辆代步工具。/"孩子的车能骑了,省得我跑镇上修。/"一位母亲的感谢,道出了专业服务的民生温度。在村部直播间,志愿者们们则化身/"助农助手/",协助村干部打包农产品、调试直播设备,将本地的鹅蛋、玉米红小豆、麦仁益等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调研问卷上的每一个数据,都承载着乡村发展的真实诉求。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走访23户村民家庭,围绕/"产业发展/"/"养老育幼/"/"文化建设/"三大主题形成万字调研报告,其中/"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开展电商技能培训/"是他们的主要目标。更具创新性的是/"爱心辅导名片/"机制的建立。名片上不仅印有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与联系方式,还标注了/"课业辅导/"/"家电维修/"/"防诈咨询/"等服务范畴,村民扫码即可预约帮扶。这种/"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模式,打破了短期实践的时空限制,为可持续帮扶搭建起长效桥梁。


/"陌生电话不轻信,转账汇款多核实/"——村实践活动室里,防诈骗宣讲正火热进行。志愿者们将案例改编成情景剧,用当地方言演绎诈骗套路,台下的老人孩子们看得专注,不时点头互动。这场针对/"一老一小/"群体的专项宣讲,让防诈知识入脑入心。




他们以公益之心,向乡村老人赠送鸡蛋,传递着温暖与关怀。这一善举不仅滋养了老人的身体,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灵。在细微之处彰显大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积极力量。


为了更好地关爱儿童,他们深入灌庄村幼儿园,为那里的留守儿童们送去温暖与关怀。他们耐心地为孩子们开展课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让知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兴趣培养活动,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安全教育也是他们工作的重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安全意识。这些举措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缓解孤寡老人生活困境方面,他们始终秉持着关爱与责任。定期上门走访,为老人们送去生活必需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家务帮助,打扫房间、做顿午饭,让他们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舒适。他们还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陪老人聊天解闷,倾听他们的心声,缓解孤独感。此外,积极协调社区资源,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守护他们的身体健康。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为孤寡老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让他们在晚年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七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留下的影响持续发酵。环境整治让村庄颜值提升,维修服务解决了民生难题,长效机制为后续帮扶铺路。更重要的是,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实践——它藏在修好的自行车链条里,写在老人孩子的笑脸上,融在直播间里助农的吆喝声中。
正如团队在实践总结中所写:/"我们或许不能彻底改变乡村,但可以用专业与真诚,做点亮希望的星火。/"未来,/"乡/"约盛夏实践团将继续聚焦乡村/"一老一小/"需求,探索/"科技赋能+文化浸润/"的帮扶新模式,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长出更多/"夕童同晖/"的美好图景。

编辑:国内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