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28日讯在商河县,志愿服务已成为基层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群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如同跃动的红色暖流,奔走在社区街巷、项目工地和乡村课堂之间。他们中有关爱老人的送餐员,有带领孩子探索科学的大学生,有化解矛盾的法律专家,也有守护成长的“花香妈妈”……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志愿精神,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情与力量。

近年来,商河县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党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引领、社会化参与,构建起覆盖广泛、机制健全、服务精准的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
精准对接需求
志愿服务贴民心、解民忧
志愿服务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能否精准回应群众的实际需求。商河县委社会工作部以“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为抓手,推动服务模式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许商街道嘉源社区打造“爱心厨房”送餐服务,累计送餐300余次,惠及众多高龄独居老人和残疾人;宝源社区推出“银龄关怀”和“青苗护航”项目,通过健康义诊、四点半课堂、非遗体验等活动,构建全龄段服务体系;帝景城社区“童心筑梦”暑期托管班设立“心愿墙”,已帮助实现儿童微心愿30余个,成为情感关怀的暖心窗口。在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中,“和为贵”调解志愿服务队深入高铁、高速项目一线,通过普法宣传、诉前调解、民主协商等方式,成功化解多起征地纠纷,推动50户村民行政诉讼撤诉,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专业引领赋能
推动服务从“有”到“优”
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准,是增强服务实效、赢得群众信任的重要保障。商河县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推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科学设计服务项目,打造了一批易参与、可持续、“小而美”的志愿服务品牌,扎实做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
县妇联发起“花香妈妈·苔花绽放”关爱行动,招募150名机关干部结对151名留守儿童,通过集中陪伴、个性关爱、非遗课堂等举措,实现从“物质给予”到“精神陪伴”的转变,相关经验被新华网、《中国妇女报》等媒体推广。玉皇庙镇府北社区“海豚博士儿童托管实验室”依托校社联动,为350名乡村青少年提供科普实践服务,有效破解“监护真空”难题。国网商河县供电公司“彩虹小桔灯”志愿者开展电力科普活动,通过VR模拟、实操体验等形式,让安全用电知识深入人心。县卫生健康局组建“健康志愿为民”服务队,定期进社区开展义诊宣教,推动健康服务常态化、精准化。

多方协同参与
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志愿服务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奏曲”。商河县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广泛动员各类主体融入志愿服务网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县城市管理局实施“新翼聚力同行”行动,设立晨曦摊区帮扶困难群众,打造轻骑服务站暖心服务新就业群体。许商街道宝源社区创新推出“宝源银发·一元剪约”公益理发项目,与爱心理发店合作,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象征性收费服务,真正实现“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童源议事·益起成长”项目则引导儿童参与社区治理,让儿童成为社区治理“小主人”,推动形成“儿童友好·全民共治”的社区氛围。

机制保障长效
激发服务内生动力
志愿服务要行稳致远,离不开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和持续创新的运行机制。商河县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各志愿服务组织从培训、激励、反馈等多维度入手,不断夯实志愿服务的长效基础,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服务活力。
县妇联建立“花香妈妈”准入退出、动态管理和礼遇激励制度,推动关爱服务规范化、可持续。许商街道嘉源社区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探索“公益+低偿”运营模式,增强项目自我造血功能。目前,已打造市级“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2个,涌现出“爱心厨房”“苔花少年陪伴中心”等特色服务阵地,志愿服务正向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商河县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拓展服务领域,完善保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让志愿服务成为幸福商河最温暖的底色。(通讯员王培柱刘燕)
责任编辑:徐英淦
编辑:徐英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