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为了更好地归来|“这五年,他们过得怎么样”系列报道之五_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走出大山,为了更好地归来|“这五年,他们过得怎么样”系列报道之五


走出大山,为了更好地归来|“这五年,他们过得怎么样”系列报道之五

  2025-09-22 12:11:39     简体|繁體
http://news.qghjm.com/1172146.html

五年前,无数乡村奋斗者的身影散落在远方的土地上,他们憧憬美好生活,从连绵的群山中走出。

五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系列精准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让一批批怀揣技能与梦想的返乡人,成为家乡发展的“主人翁”。

指引前方的那盏灯,亮起来了

“周老师,新工作找到了!”8月20日,刚回到宿舍的周宗文收到了上届学员的消息,这样的喜讯,总能让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周宗文(绿色衣服)与培训学员合影

作为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壹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叉车培训老师,周宗文的学员多是农民工和脱贫户。他常说:“看着一个班60名学员掌握技能、顺利就业,这份成就感比啥都实在。”

周宗文的家乡威宁自治县岔河镇大洪村,是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儿时记忆里,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带回的帆布包里总装着给孩子们解馋的零食,那是他和弟弟们童年里少有的快乐。“我10岁那年,父亲意外离世,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工作撑起这个家。”

2022年,一个好消息传到了村里:县人社局联合壹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设免费技能培训,包吃包住,每天还有40元补贴,考取证书后还推荐就业。周宗文毫不犹豫报了名。

因为培训期间表现优异,他留校成为一名培训老师,这几年通过努力工作,家里也越来越好。“今年春节,我给妈妈买了辆三轮车。我相信,日子肯定会越过越敞亮。”周宗文说。

照亮前程的那束光,更璀璨了

9月7日下午5时,施平结束了一天的培训,快步回到宿舍。他第一时间打开手机,浏览老家威宁的新闻。

施平在江苏工作留影

施平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工作,主要从事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叉车)培训工作和叉车司机的招聘。在这里常常会有来自威宁、赫章的司机前来培训,他总是觉得格外亲切。“我家在威宁自治县哈喇河镇马店村,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后来又经历不少变故,多亏身边人帮衬。”谈起过往,施平已不见当年的窘迫。

2023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听到老家人社部门正在组织免费的技能培训,就回到威宁,参加完培训后,被推荐到理想汽车工作至今。

“现在生活好太多了,月工资1万多元,能存七八千元,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我妈可开心了。”施平语气里满是自豪。更让他振奋的是,他与两位伙伴在威宁开了特产店,正筹备线上销售,“攒几年钱,我要回老家做电商,让山货走出大山!”

故乡的那棵“大树”,扎更深了

攒了钱,就回乡创业。这个念头,似乎是众多在外打工的游子共同心愿。

朱勇江的“小江民宿农家乐”

2017年,朱勇江在外打拼多年后,心里也泛起了这个念头。他告别北京,回到清镇市站街镇杉树村,这个坐落在红枫湖畔的小村庄,四季风景如画,宛如一幅自然晕染的油画。

依托红枫湖的生态优势,当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朱勇江利用家里的老房子,开起了农家乐。“那时我们村里有棵很大的树,我就起名‘大树子’,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后来又开了另一家民宿。”

朱勇江镜头下的民宿客人

开业初期,月收入仅五六千元,但朱勇江咬牙坚持,“经营都是靠我们一家人,赚的钱一半都投进房屋升级改造。”随着村里的旅游越来越旺,如今他家生意红火,每年5到10月旺季,月营业额有15万元。

当湖光山色和人间烟火两相宜,沿湖的村落也实现了保湖和富民的双赢。朱勇江说:“只有乡村发展了起来,经济起来了,才能更好地保护好生态。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我的家,我的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梁圣

编辑骆航念

二审刘义李劼

三审刘皓周文君



编辑:社会 来源:当代先锋网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或用户发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要闻|实事关注

    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每日快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简讯、新闻报道,以及今日热点内容,重大事件等实时资讯,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您获得最新行业信息。
    « 2025年 » « 0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