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18日讯(记者李文静)法驿所至,一路花开,临沂市河东区法院将司法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河东法院立足区域特色,积极打造“驿路花开”工作品牌,在全区范围内建成18处“法驿”,覆盖镇街综治中心、特色产业园区和较大村居社区,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神经末梢”,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河东篇章。

“法驿”扎根,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河东区汤河镇海棠产业园占地300亩,现从业人员680人,年销售额达1.2亿。为服务保障特色产业发展,河东法院在海棠园核心区创新设立“法驿”和“沂州海棠司法保护工作站”,组建“驿路花开·海棠法援”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海棠园、种植村、合作社和电商直播间,开展“订单式”普法。今年以来,志愿服务队已开展普法活动6次,用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话”,将晦涩的法条转化为花农听得懂、用得上的“护身符”。

聚焦滨海沿线,河东法院在“龙园旅游区”“郑旺酱菜”等特色产业园区设立5处“法驿”,法院干警深入生产经营一线,全面梳理企业安全生产、合同订立、劳动用工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在“法驿”创新设置了“民意收集箱”,及时掌握产业发展需求变化,就经营主体反馈较多的物流公司分散、发货困难等问题,联合乡镇党委政府召开座谈会集中答复15次。例如,相公法庭干警每周五轮流到“法驿”值班,零距离倾听辖区花农、合作社负责人、电商从业者的心声;现已接待群众50余次。在典型案例中,种植户小马在直播过程中遭受水军诋毁,通过电话联系到法驿的值班人员,法官收到电话后上门了解事情经过,观看直播切片、发货清单等证据后,为小马提供了确切的法律咨询,帮助其厘清了维权思路。
双向联动,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紧盯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呼声,河东法院主动融入基层法治建设,依托各镇街综治中心设立“法驿”6处,法庭工作人员“点对点”参与并指导纠纷化解工作,分批次对各街镇“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培训400余人次,实现全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法律培训全覆盖。例如,在汤河镇海棠园创新设立“花间巡回审判点”,法官从“坐堂问案”转变为“送法上门”,就地化解20余起涉及买卖合同、相邻纠纷、小额借贷等纠纷,尤其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原告订购海棠花后长期未提货,被告多次催促无果后低价转卖,后原告起诉要求被告退还定金3000元,经法官深入走访种植户,了解当地海棠交易习惯及行业规范,在被告种植园进行调解,最终由被告退还1000元。

深化人民法庭“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矛盾纠纷梯次化解机制,加强与人民调解委员会、镇街司法所、村委会等基层解纷力量的协同配合,牵头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辖区诉讼案件类型和特点、纠纷变化和趋势4次。同时,强化司法大数据运用,深入分析、发现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书2份,推动矛盾风险源头防控。

德法共治,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河东法院找准乡村文明共建切入点,在较大村居社区设立7处“法驿”,结合各村实际情况,指导村委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就抵制高额彩礼、红白喜事简办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9条,推动提升基层自治善治水平。依托“法驿”定期开展驻点指导、案例研讨活动,着力提升村干部风险研判、纠纷调处能力,前端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34起。成立“法润乡村”志愿服务队,在乡村大集、庙会等时间节点“摆摊”普法17次,开展巡回审判5场次,通过新媒体账号发布涉农典型案例11篇,用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方式,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新风尚。

责任编辑:王军
编辑:王军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