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小细胞”生发项目建设“大能量”
青岛住建领域“两进五有”班组建设管理新模式已应用于全市4608个施工班组,覆盖建筑工人近10万人,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
“今天是第347次精准落钩,致敬每一毫米的坚持。”今年年初,青岛地铁15号线天南区间综合保障班的龙门吊司机肖淑媛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话。
这名“80后”姑娘驾驶的是一台载重50吨的MG50型龙门吊,她每天要爬上15米高的驾驶舱,操作着设备台上36个按钮、8根操纵杆,容不得分毫差错。

一年前,青岛地铁大力推广班组建设,项目部创新开展“班组巾帼技能提升计划”——免费培训、师徒结对、通过考核即可持证上岗。于是肖淑媛主动申请转岗龙门吊司机。
然而,在十几米高的操作室吊装物资,又谈何容易?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在刻苦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在2025年班组技能比武中,肖淑媛以“2分17秒完成12根钢轨精准叠放”刷新该工区开工以来班组吊装最快纪录,吊装定位误差仅3毫米。
更让同事们叹服的是她还自创了一套工作法。这套方法推行后,班组月度吊装定位超标率下降90%,她带领的3人小组连续5个月获评项目班组建设“技能之星”。
一线建筑工人的技能提升,得益于青岛积极推行施工班组建设,打通现场管理“最后一公尺”。
班组是施工生产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自2020年起,青岛地铁在业内率先以建设单位名义提出班组建设,通过党建统领、民主参与管理、全方位保障等务实举措,有效激发一线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在安全、质量及综合效益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如今,施工班组建设不仅在青岛地铁工程建设中推行,还在全市房屋市政工程领域全面推行,形成“两进五有”班组建设管理新模式:以“党组织进班组、领导干部进班组”为核心,让班组建设有目标、制度建设有温度、工作技能有提升、差异激励有吸引、劳动报酬有保障。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数据显示,目前青岛住建领域班组建设管理新模式已应用于全市4608个施工班组,覆盖建筑工人近10万人。
早6点,在青岛港八号码头,工人们已早早起床,开始为新一天胶州湾第二隧道(简称“胶州湾二隧”)这一超级海底隧道的建设做准备。
王红是胶州湾二隧盾构段泥水厂班组技术人员,他所在的泥水处理厂是盾构机的“肾脏”。“由于重力原因,出渣管道下部磨损较上部更为严重。可将10米长的出浆管道旋转180度使用,或将管道壁厚增加20毫米,摸清磨损规律精准焊接钢板。”王红带领班组打出管道改装应用的“组合拳”。
王红每天在“泥浆”里精进技术,妻子柳利华则在盾构班组操作大型龙门吊设备,承担着隧道管片、物资材料等重型构件的精准吊装任务。对于夫妻二人来说,自从项目实施班组建设后,不仅工作更有干劲,生活也更有保障。“我们以前东奔西走,青岛项目的食宿条件好很多,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更有家的感觉。”柳利华说。
班组“小细胞”生发项目建设“大能量”,通过班组建设,实现了项目与工人的“双向奔赴”——
工人安全意识逐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隐患自主排查整改率上升77%,“三违”行为下降67%,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一线工人质量技能和意识得到明显提升,班组工序自检合格率提高至96%,一次成优率提高至95%,施工时效大幅提高。工资收入及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投诉率下降42%,工人满意度提升18%。
如今唐山路快速路工程、供热燃气管网改造等市政设施更新工程也已推广应用班组建设管理新模式。“目前,青岛班组建设管理新模式已融入参建单位管理理念,逐步在全国住建领域推广应用。下一步,我们将有序推进建设、监理单位部室建设,持续加强专业化班组培育力度,为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奠定坚实基础,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市市政公用监督站站长张海波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王冰洁)

责任编辑:孙源熙

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