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的江西南昌传来好消息,鹰潭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肖珺,凭借在新疆阿克陶县的援疆事迹,荣获江西省“最美教师”荣誉称号。得知获奖后,这位扎根特教一线25年的教师眼角泛起了泪花,那是跨越万里的感动。

肖珺老师在分享经验

肖珺老师在纠正孩子的手语。(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万里援疆
2024年8月,肖珺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援疆之路。到达后,迎接她的不仅是帕米尔高原的烈日,还有阿克陶县特殊教育的严峻现实:全县唯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兴国红特教学校刚成立三个月。
这里地广人稀,80多名学生留校寄宿,无家长陪读,且有些学生基础较弱,教学工作难度较大。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肖珺迅速投入工作,面对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匮乏的资源,她运用个性化理念推动教学教研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关心重残学生。
她负责启智班思政课,她深知思政教育是根基,特殊孩子也需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她从升国旗、敬队礼教起,每周带孩子们到操场,教唱国歌,纠正队礼姿势。她发现启智班的小艾比因脑瘫无法完成标准队礼,便每天课后握着孩子颤抖的手练习举臂动作。“右手要像小鸟展翅一样抬高。”她重复进行示范,几个月后,当小艾比歪着头说出“我是中国人”时,这句发音含糊的话语,让肖珺激动得哭了。
为了让53名重度残疾儿童也能接受教育,肖珺带领团队开展“组团菜单式”送教上门。在巴仁乡的土坯房里,她跪坐在地毯上,手把手教家长如何通过按摩缓解孩子的肌肉萎缩;在盖孜村的葡萄架下,她用识字卡片,让从未走出过村庄的孩子第一次认识“中国”二字。
教学创新
结合教学经验和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援疆支教教师特长,肖珺推出《红色手语课》《非遗中的思政》等特色课程,策划漆扇、剪纸、竹编画等兴趣课程,她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扎染手工艺品,探索非遗在特殊教育中的实践路径,还把《歌唱祖国》编成手势舞,让听障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感受红歌的力量。
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让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感。
倾囊相授
最让肖珺欣慰的,是看到本地教师的成长。学校50多名老师中,专业特教老师仅7名且大多脱离专业多年。很多老师因普通话不过关转岗做后勤或生活老师,为此她指导老师听课、磨课、评课,提升教学水平,并搭建“赣疆思政平台”,实现两地资源共享交流。
她的徒弟阿塔吾拉·派孜拉至今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时的情景:“肖老师逐字纠正我的发音,比如‘热爱祖国’的‘热’字,她就舌位进行了反复示范。”几个月后,阿塔吾拉拿到了普通话二乙证书,可以成为专职教师站上讲台。“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几个优秀教师,而是要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特教体系。”肖珺在援疆工作总结中写道。在她的推动下,江西的“赣教云”平台也将优质课程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帕米尔高原。
如今的兴国红特教学校,孩子们的笑脸像阿克陶的阳光一样灿烂。他们会用手语说“我爱你中国”,会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用不太标准但无比庄重的队礼致敬国旗。这些改变的背后,是肖珺和江西援疆团队的默默付出。江西援疆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两地教育智慧的交融。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玉龙、阿克陶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全文兵/文
编辑:国内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