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绣线,轻抚木雕,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室里,陈驰老师的“中华传统礼仪”课从来不只是讲台上的讲述。她举起一顶亲手制作的迷你花轿,轿顶珠花轻颤,轿身纹路细腻,一瞬间,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被点亮了。

“老师,这个太美了!我们也能学着制作吗?”
“当然可以,”陈驰笑起来,“文化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它应该被触摸、被体验。”
课堂上的她,是那个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的文化传播者,而生活中的她,却是个喜欢自己动手,热衷记录的“手作人”。刷短视频时发现有意思的传统故事,她就记录下来讲给学生们听,用积木搭建教具,复刻出精致的凤冠与花轿给学生看……她把那些带着手心温度的作品一件件带进教室,也让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有学生问我:老师,我可以把这个带回自己的国家吗?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文化真的流动起来了。”
她的课堂,常常变成一个小小的跨文化工作坊。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并肩而坐,一边聊天一边拼木构、绕绣线,甚至把共同完成的作品带去参赛。谁说传统文化只能停留在纸上?在这里,它是可以被触摸、被制作、被带回家乡的真实体验。

“没想到礼仪课还能这么好玩!”一位留学生忍不住赞叹,“陈老师让我明白,文化不只是记忆,更是创造。”
教师节这天,我们遇见陈驰。她依然是一针一线、一木一雕地把传统融进生活,让仪式变得温暖,也让远方的人,触摸到了中华的温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明栩
编辑王小婷
二审杨韬
三审覃淋
编辑:社会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