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跪在冰冷的地上,双手交叠,一下又一下地按压着伤者的胸膛。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在尘土中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四周嘈杂纷乱,可她的动作却稳如磐石——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她和那颗亟待复苏的心脏。

那一年,她25岁,是急诊科里最年轻的‘技能冠军’,也是同事眼中‘不知疲倦的姑娘’。如今,二十年过去,她依然站在生命守护的最前线,只是身份已从冲锋陷阵的护士,成长为运筹帷幄的护理管理者。
她的名字,叫韩杉。
从贵州山区的仡佬族女孩,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的护理部副主任;从抢救室里的争分夺秒,到护理管理中的精益求精——她用半生时光,写就了一个关于坚守、突破与初心的故事。”

医德医风:“患者的安全,是我唯一的奖章”
2007年全省护理技能竞赛的领奖台上,24岁的韩杉握着双料冠军的奖杯,目光里充满对职业的自豪与憧憬。后来她常说:“奖杯会蒙尘,但患者血管里平稳流动的药液,才是永不褪色的勋章。”
在韩杉看来,护理工作的底线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而是刻在心里的敬畏。“你给患者扎针时,有没有想过这根针头可能带来的疼痛?你执行医嘱时,有没有核对过药物剂量是否与病历相符?”她在科室晨会上常这样问年轻护士。2022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观山湖院区启用后,她主导改革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不断修订完善检查标准,并将原来12个检查组合并为6个,要求检查人员“带着患者的视角去看流程”。曾经有护士长不解:“这样会不会增加了检查的难度?”韩杉却指着病房里一位正在接受伤口护理的患者说:“你看他每次换药时攥紧床单的手——我们的标准,就藏在他松开手时舒出的那口气里。”
为了让“以患者为中心”落地,她推动建立“三级质控体系”: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基础上,让片区护士长兼任临床职务,既能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又能快速协调资源。2024年推行“无针医院”时,有科室担心耗材成本上升,她组织全院护士系统学习静脉治疗行业标准,并带着静疗组护士连续一周跟班,记录传统头皮针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那些因反复穿刺而淤青的手背、老人因恐惧输液而颤抖的指尖,最终让所有人达成共识。如今,医院静脉留置针使用率从65%提升至89%,患者满意度提高了18个百分点。
生死时速:地震废墟上的生命课
2008年5月12日,护士节的庆祝活动刚进行到一半,25岁的韩杉接到紧急集合通知。“回家收拾行李,5点出发。”电话里护士长的声音急促而坚定。她攥着还没来得及换下的护士服,在暮色中奔跑,口袋里的护士节徽章硌着肋骨,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韩杉作为第一批医疗突击队员冲破塌方路段抵达四川省彭州市。这座毗邻震中的城市在暴雨中颤抖,余震像大地未愈的痉挛。在彭州人民医院的临时救治点,她第一次见到那个从映秀转来的小姑娘。六七岁的孩子,右腿缠着渗血的纱布,眼神空洞得像积了灰的玻璃。“她妈妈把她护在身下,自己没撑住。”同行的医生低声说。接下来的七天,韩杉每天给她换药时都会轻声说话,给她带糖果,可孩子始终没开口。直到离开前一天,韩杉帮她梳头发,指尖触到她耳后细密的伤疤时,孩子忽然轻轻抖了一下——那是韩杉唯一一次感受到她的“活着”。
在绵阳体育馆转运伤员时,她遇到了怀孕七个月的李大姐。一家人从山上爬了30多个小时,一家人相互搀扶,儿媳扶着孕妇,裤脚还沾着泥石流的泥浆。刚被接到安置点,老爷子突然瘫倒在地。韩杉跪在泥地里测血糖时,发现老人怀里揣着半块发霉的饼——那是他省给孕妇的。“我们扶着他坐起来,他第一句话是‘先救我儿媳’。”这个场景让她后来在推动“加速康复外科”时格外坚定:“手术前让患者喝口能量饮料,术后尽早给予软枕支撑——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是促进患者安全与舒适中最朴素的需要。”
2024年她向医院申请组织编写骨科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用书,2025年这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她与骨科护理团队一起把学科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与实战经验总结,转化为适合贵州创伤骨科紧急救援以及骨科专科护理的规范,为后续不断培养骨科专业护理人才助力。
回望初心:那一份期望点燃的南丁格尔灯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玉溪中学的家属楼里,童年的韩杉曾目睹爷爷骨髓炎发作时,赤脚医生背着药箱来,划开化脓的伤口引流,没有麻药,爷爷紧咬的牙关和颤抖的双手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办法让他不疼就好了。”
2003年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时,第一次观摩外科手术的她差点晕过去。当医生拿起手术刀的瞬间,爷爷咬毛巾的画面突然冲进来。她攥着手术器械盘的手沁出冷汗,直到护士长递来一块沾了酒精的纱布:“闻闻这个——你手里的钳子,是用来减轻痛苦的。”两周后,她能熟练地传递器械,并根据手术医生的节奏,做好其他手术物品的准备。
从急诊科护士到护理部副主任,她的“初心”藏在三个细节里:2007年全省技能竞赛夺冠后,她服从组织安排,对全院护士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希望让所有的护士都能用娴熟的技能为患者服务;2018年做胃肠外科护士长时,她倡导开设造口护理门诊,让造口患者能够找到专业的门诊看诊,让护理人员成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希望;2024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后,她与同事协作,立足患者安全相关的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减少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有人说我从临床到管理是‘升级’,其实我只是把小时候那个‘让爷爷不疼’的愿望,放大成了‘让更多人少受罪’。”
破局者:给手术器械装“导航”
2021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南明院区的手术室里,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又和手术室护士长争执起来。“这外来器械清洗不彻底,怎么灭菌?”“手术马上开始,耽误了谁负责?”韩杉站在走廊里,听着争吵声混着器械碰撞的叮当声,忽然想起汶川救援时那些用高压锅灭菌的简易设备。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观山湖院区启用后,她找到手供片区护士长王婧:“硬件跟上了,软件得换脑子。”护士长们带着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的骨干,在库房里蹲了三天——把外来器械从接收、清洗、灭菌到使用的每个环节画成流程图,像解一道复杂的拼图。王婧说:“缝合是救一个人,流程顺畅了,能救一群人。”
2024年“外来手术器械闭环管理模式”落地时,效果立竿见影:器械清点耗时下降68%,复点率下降76%。那年冬天,一台复杂的脊柱手术需要特殊器械,这套流程让器械提前6小时到位。当主刀医生说“从没这么从容过”时,护士长们看着显示屏上流转的器械追踪记录,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这项创新后来获“质创卓越奖”,但韩杉更在意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说的:“现在下班能按时回家给孩子做饭了。”

沙沙作响的白大褂:一个仡佬族护士与她的生命马拉松
傍晚的走廊里,韩杉的白大褂下摆扫过地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这声音和二十年前急诊室的脚步声重叠——那个扎马尾辫的姑娘,现在依然会在抢救铃响时加快脚步,只是鬓角多了几缕银丝。
远处会议室的灯光亮起,讨论声隐约传来。她下意识地加快脚步,橡胶鞋底与地胶摩擦发出特有的声响。这声音忽然与记忆重叠——二十年前急诊室走廊里,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护士也是这样奔跑,抢救铃一响就冲出去,连白大褂的衣角都扬起风声。那些年,她的双手托起过垂危的生命,安抚过初生的婴儿,也握紧过年轻护士们颤抖的手指。
此刻,她的步伐依然坚定。只是身后,已经跟上了更多年轻的脚步。她常说:“护理是场马拉松,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能陪着患者跑到终点。”从小县城到医院大楼,从听诊器到管理手册,仡佬族女儿韩杉用二十年证明:所谓医者仁心,不过是把别人的疼痛,当成自己的心跳去守护。
延伸阅读:健康科普小课堂
野外创伤急救三原则
1.不盲目移动:若发现肢体畸形、异常声响,立即制动患肢,禁止尝试“复位”,以免骨折断端损伤周围神经、血管,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2.不随意处理:开放伤口用干净毛巾覆盖即可,切勿涂草药,尽快送医以便规范消毒处理。
3.不拖延就医:离断肢体用塑料袋密封,外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断肢(指)再植一般以伤后6-8小时为限,因此发生肢体离断应尽快转运到能够实施断肢(指)再植手术的医院接受治疗。
贵州山区慢性病护理要点
1.泌尿系结石患者:病情允许时,每日多饮水,保持尿液在2000ml以上,少吃动物内脏及含草酸较多的食物。
2.老年高血压:晨起测量血压前先静坐10分钟,服用降压药后避免快速起身——体位性低血压易导致跌倒。
3.糖尿病:玉米、红薯替代部分米饭,每次进食1小时后可散步30分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顾启明
编辑李刚
二审肖阳卢奕林
三审邬建玲周密
编辑:健康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