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我们家的猕猴桃都是100克起,保证现摘现发。”9月5日,在水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米箩镇猕猴桃种植户罗光祥正用手机直播,向客户们展示秋收的甜蜜“猕”果。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幸福。
水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处乌蒙山腹地,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以“喀斯特山地生态特色农业”为核心,融合“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三大功能,构建以凉都三宝——猕猴桃、刺梨、茶叶为主导的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样板。

水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猕猴桃基地。
作为最早给猕猴桃安装防雹网的示范户,罗光祥自豪地介绍:“我们农场采用专家推荐的‘一干二蔓’树形,并配套太阳能杀虫灯、害虫诱捕器等绿色防控设施。特别是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加装的智能防雹网,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
勤劳的“老把式”遇上新技术,传统农民迎来了产业新生。自2021年六盘水市和广东中山市结对帮扶以来,统筹两地优势资源,累计建成高标准投产猕猴桃“吨产园”6万亩,让这枚“金果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支柱。

猕猴桃挂满枝头。
六盘水市作为“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我国重要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库,是业内公认的全球高品质猕猴桃最佳产区之一。25年前,水城区从四川引进“红阳”猕猴桃并实现人工种植成功,六盘水市猕猴桃产业从此扬帆起航。
作为水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猕猴桃种植标杆,米箩镇猕猴桃产业土地流转1.73万亩。通过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在该镇猕猴桃核心产区新建蓄水池和灌溉主管道,目前已覆盖80%以上果园,并搭建防雹网1500亩,使单株产量提升约20%。这枚果实已成为带动乡村发展、实现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刺梨丰收,果农采摘忙。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今年猕猴桃实现丰产丰收的罗光祥,积极拓展新媒体销售渠道,已在抖音等平台建立线上销售体系。“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线上线下一起销售,卖到大湾区,预计产值20余万元。”罗光祥分享着他的喜悦。
事实上,在中山市与六盘水市的协作帮扶中,依托中山市投入的3.8亿元协作资金,两地聚焦“凉都三宝”特色产业,按照“稳面积、提单产、优结构、提质效”的发展思路,推进“两园一田”建设,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作模式,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叶基地。
发展中,通过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入中山市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同时坚持“以市场定规模、以规模抢市场”的发展理念,重点加强特色产业核心区的配套灌溉、防雹网等设施建设。在这些有力举措的共同推动下,六盘水猕猴桃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产业,茶产业是全国最早开采的茶区之一,刺梨产业更成为全国最大的刺梨种植基地。
通过帮扶,除猕猴桃“吨产园”外,六盘水还建成刺梨“千斤园”26.8万亩、茶叶“万元田”3万亩。2024年,全市茶叶产量增长7.2%、刺梨产量增长4.2%、猕猴桃产量增长4.2%。“两园一田”产业转型升级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勇勇
编辑邓运
二审施昱凌刘定珲
三审孙勤
编辑:国内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