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隆社区儿童画课程十分受欢迎。(供图/湖里区)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陆晓凤庄筱婧)近日,厦门市怡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堂名为“AI工具初探与创意”的公益课正在进行。屏幕上代码跳跃,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用人工智能描绘心中的图景。
高殿社区少儿武术班整齐的呼喝声铿锵有力,江头社区奥尔夫音乐的律动轻快活泼,禾盛社区京剧身段表演的韵味悠长……这个夏天,湖里区2200多堂公益文化课,惠及50000多人次,丰富了居民生活。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文化惠民”到“文化悦民”,湖里区暑期一场场精心烹制的公益“文化大餐”,成为观察厦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的一个生动窗口。
精准滴灌
“点单式”服务回应多元需求
文化惠民,核心在“惠”,关键在精准。厦门的探索,始于一份份沉甸甸的问卷——活动启动前,广泛发放问卷,摸清居民需求。
“我们回收到4000多条反馈建议,群众想学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湖里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推出“群众点单、社区选单、专家接单、受众评单、政府买单”的模式,打造了一个体量丰富的线上“文化超市”。美术、书法、声乐、舞蹈、编程、摄影、非遗技艺、健康养生……这个暑假,仅是湖里区便推出15大学科2200多节公益课程,涵盖老中青幼各群体,既有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有现代科技的拥抱。
从“政府供菜”到“群众点单”,体现的是文化服务理念的转变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精准滴灌”的效果也立竿见影。线上报名通道一开启,服务器后台瞬间就涌进数千名积极“抢课”的居民朋友,好多课程更是“秒光”。截至今年活动中期,部分已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中,1316名学员平均给出99.55的高分。
家住禾山社区的陈女士带着孩子连报书法课和阅读课,直言“优质文化活动就在家门口”。康晖社区的梓桐小朋友即使生病也舍不得错过心仪的课程。这背后,是政府部门的俯下身、沉下心,通过线下“推门听课”、现场办公等方式,确保活动真正惠及于民、悦动于心。
名师荟萃
艺术之光点亮社区课堂
高质量的文化活动,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活动充分依托辖区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各大艺术协会及文艺团体和爱心企业,汇聚数百位优秀艺术家和文化志愿者。他们中不乏国家级和省级专家,以文艺志愿服务的形式,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社区基层。
为了给学员们呈现最生动、实用的课程,老师们下足了功夫,从课件内容对接、规划课堂安排都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为了解决学员无乐器问题,琵琶、古筝、电子琴等授课教师还免费提供学员上课用琴;为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还自掏腰包安排奖励;为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老师们还加时加练,帮助学员们排演节目。哪怕遇到暴雨天气,老师们也雷打不动准时到堂,丝毫没有打乱上课的节奏……一份份源于热爱的无私奉献,让艺术的魅力在社区课堂熠熠生辉。
双向奔赴
文化“邻”聚力激活社区治理
文化惠民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园山社区,报名国画班的高中生何成梅,课后主动成为社区志愿者;台风过后,金安、园山等社区在班级群一声征集,居民们就纷纷拿起工具参与清障,甚至全家出动。厦门市禾山社区党委书记贾丽感慨:“文化活动让社区和群众的关系更紧了、更近了。”金安社区则借此机会“点单”培训网格员摄影技能,并组建起时装模特队和舞蹈队。
一个拥抱、一幅画作、一次志愿服务,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厦门推出的“文化+服务+治理”融合发展新模式,正通过“文化小切口”推动社区治理“新引擎”。居民余阿姨在非洲鼓课上从零基础变成“节奏大师”,小朋友乐乐在声乐课上从羞涩到自信放歌,小邱在太极拳班的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魅力……这些发生在居民身上的点滴变化,汇聚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
“双向奔赴”的文化滋养,让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与惠民实效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厦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乐章。
编辑:国内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