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马静静青岛报道
8月27日,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举办“电网开放日”活动,邀请驻青主流媒体记者深入调控中心、带电作业现场与重庆路电缆隧道。活动以“零距离”参观体验为载体,既直观呈现电力保供背后的技术支撑与一线人员坚守,也进一步传递出公司作为央企在迎峰度夏保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走进调控中心:解码青岛电网“高荷承压”与“三步走”备战临战根基
在国网青岛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工作人员向参观代表们梳理了今年青岛电网的严峻保供形势。作为典型的受端电网,青岛在最高负荷时段外电送入比例达50%,外电依存度高,而今年的负荷数据更显“压力”——8月22日10时52分,青岛电网最高用电负荷突破1481.0万千瓦,创今年度夏第七次历史新高,同时刷新山东电网地市负荷纪录;截至8月24日,全网负荷累计27天突破1300万千瓦,其中15天超过1350万千瓦,较去年最高负荷增长142.3万千瓦、增幅10.6%。
“当前度夏保供还面临三重关键挑战:一是旅游经济催生‘时空双峰’,夏季游客量达平日3-5倍叠加高温;二是啤酒节等重大活动带来临时负荷激增,常与居民晚高峰重叠,要求‘零级闪动’;三是气候逐渐趋长态,局部极端天气罕见转常态,台风、雷雨等灾害概率增加。”调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为应对这些挑战,公司早早就以“备战、临战、决战”三步走战略筑牢保供根基。
在“备战”和“临战”阶段,国网青岛供电公司重点推进两类核心工作:一是攻坚电网升级,度夏前完成主网30项、配网148项共178项“1号工程”,有效治理前湾站、莱西站主变等重载设备,对比数据可见成效——去年负荷1338万千瓦时,电网重过载设备125项,今年负荷1340万千瓦时,重过载设备仅23项,设备承载力大幅提升;二是细化方案部署,度夏前,公司编制“1+N”电力保供工作方案,以1个总方案搭配9个专项方案,明确电源、电网、负荷三侧共28项任务、92项工作措施,定人定时定责,每周督导推进,为后续应对高荷打好“提前量”。
直击带电作业现场:高温下的“不停电”实战与“决战”阶段响应落地
上午9时30分,参观队伍抵达10KV韩张线#2-7作业点(科苑经三路239号),现场正开展导线裸露点绝缘修复作业。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副主任卢永丰介绍道:“树障、鸟窝、线路裸露点是10KV线路跳闸的主要诱因,一旦处理不及时,会直接影响居民与企业正常用电。而带电作业的核心优势,就是能在不停电的前提下消除缺陷,意味着周边居民、企业用电‘零中断’,尤其保障了夏季空调、生产设备的稳定运行。”

现场,一辆绝缘躲避车稳稳停靠在作业点旁,作业平台上,两名带电作业中心工作人员身着全套绝缘装备——黄色绝缘防护服、绝缘手套与安全帽紧密贴合身体——正俯身专注操作。据介绍,这套绝缘装备整体重量约10斤,虽能有效隔绝触电风险,却也因密封性强导致“重、闷、热”,成为高温天气下作业人员的一大考验。为直观感受作业环境,现场记者尝试穿戴同款绝缘装备,短短几分钟便明显感到厚重与闷热。这一体验让现场人员更清晰地认识到,迎峰度夏期间,作业人员身着该装备完成单次半小时至两小时的带电作业,需承受的身体负荷。

据了解,这支由25人组成的带电作业团队,采用分组作业模式应对迎峰度夏高荷保供需求:天气条件良好时每组配置5人,高温等极端天气下额外增配人员,每日派出3至4组开展作业,每组可完成3至5项线路缺陷处理任务。为应对夏季高温作业挑战,作业车上常备饮用水与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还实行轮休制度,确保人员避免长时间高温作业、保持体力,在高效保供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
而这背后,是公司“决战”阶段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1+N”保供方案中电源、电网、负荷三侧任务的现场落地。进入度夏,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及时启动保供应急响应,严格按照保供方案开展高荷应对。电源侧,积极协调网内青岛电厂、黄岛电厂满出力运行、华电青岛燃机做好气源准备并保持两台套燃机开机支援,安排34座地方电厂顶峰出力,开展30座新能源场站大电网安全检查。电网侧,严密监视网内重点设备运行状态,科学调整电网运行方式,每日发布电网运行风险及重过载设备清单,针对重要输电线路测巡视1.05万条次,出动人员5780人次。负荷侧,储备错峰检修、错时制冷前置措施31.9万千瓦,构建119万千瓦可调节资源池,持续开展客户走访服务,确保71万千瓦需求响应能力,多维度守住供电“生命线”。
探秘地下电缆隧道:“5G+北斗+机器人”筑牢备战硬件与智能保供支撑
10时30分,参观队伍来到重庆路电缆隧道。据国网青岛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技术专责谭邵卿介绍,该隧道于2024年1月正式投运,目前已铺设4回220kV高压电缆线路(青南线、青李线、李水线、虎水线)——220千伏作为当前青岛地区最高电压等级,正是支撑区域应对高荷的核心供电载体。
“传统地面高压线路会占用河道、企业厂区等大量空间,还可能影响城市规划与交通;线路‘下地’后,不仅彻底释放了地面资源,更能通过扩容通道适配未来负荷增长。”谭邵卿指着隧道内的电缆解释,这也是公司“备战”阶段完善电网结构的重要一环,为迎峰度夏提供了硬件保障。

隧道内的技术创新更让参观代表眼前一亮。针对传统地下通道“通信差、无定位”的痛点,这里融合了5G与北斗定位技术:“以前用4G时信号常被屏蔽,沟通断断续续,后台没法掌握人员和设备位置,现在5G能稳定传输电缆运行数据,北斗定位实现‘地上地下同等通信’,后台能精准定位作业人员与地点,安全管控更有保障。”谭邵卿表示。

此外,搭载激光雷达、红外摄像头与机械臂的四足机器人,更是“巡检能手”——它可自主越障、涉水、爬坡,既能完成隧道环境与电缆外观的常规巡视,还能开展带电检测,大幅减少人工负担。搭配可旋转调节的智能摄像头,后台工作人员能远程调用实时画面,结合“5G+北斗”形成“数据传输-定位追踪-自动检测-远程监控”全流程管控体系,为电缆线路安全运行上了“多重保险”。
本次“电网开放日”通过“面对面”的参观与交流,让媒体直观了解了电力保供从“备战”到“决战”的全链条举措。截至目前,青岛电网已平稳度过今夏负荷“七创新高”的严峻“烤”验,“三步走”战略成效显著。未来,在极端天气转常态和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将继续加快目标网架建设与电网绿色智慧转型,以“发展”的确定性应对挑战的“不确定性”,为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可靠的电力保障。
编辑:国内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