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资源丰富,如何协调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之间的矛盾?8月28日,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受邀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省“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服务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陕西创新实施考古分级分类工作机制
孙周勇介绍,全省文物系统积极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更好服务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坚持保护第一,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方面,督促落实考古前置制度取得成效,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稳步推进,推进考古发掘工作质效不断提升,并创新实施了考古分级分类工作机制。

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落实“先考古、后建设”制度。西安、宝鸡、咸阳等市相继出台“先考古、后出让”有关政策性文件,在土地出让时实现“净地”供应。文物、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工作协同,通过考古前置方式出让土地达10万余亩,“标准地”改革覆盖范围由全省工业用地面积的25%升至80%,成效明显。
全省开展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近4000余项,稳步推进西延高铁、古贤水库、陕北能源工程等600余项重点项目文物保护工作,发掘古代遗迹10万余处,出土各类文物约20余万件(组),年比增加20%以上。
文物、考古单位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加强项目关口前移指导。建立重点项目推进台账,明确并压缩了考古工作时限。省文物局牵头建立“绿色通道”工作机制,中省重点项目直报省文物局审核,“先考古、后出让”项目简化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的考古调查环节。
经考古调查评估,不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不再考古勘探;埋藏文物可能性较低的区域,科学优化勘探面积,并适当放宽孔距;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不再考古调查评估,可直接开展考古勘探。优化措施实施以来,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项目建设时间和成本费用大幅降低。
此外,省文物局202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要素保障推进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若干措施》,还充分考虑了关中平原、陕南山地、陕北台塬梁峁区域文物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和特点,科学合理创立了配合建设项目考古工作五级管理机制,即:对涉及重要文物和文物密集区严格依法保护;拟出让土地涉及现代河道漫滩、大面积岩石山地等特殊地质地貌且经过调查未发现文物遗存的区域,经评估后可不进行考古勘探;拟出让土地涉及古河道、沙漠等特殊地质地貌且经调查埋藏文物遗存可能性较低的区域,经科学评估后可优化考古勘探方案,适当调整勘探孔距;对公路、铁路、电力等线性项目架空区域不进行考古勘探;其他情况按程序实施考古。同时,进一步压缩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时间,并明确调查每10日完成50公里或20万平方米,勘探20日内完成占地不足5万平方米项目等具体量化标准。
横山产业园区减免勘探约5平方千米,勘探经费节省30%以上

种建荣介绍,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项目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包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以来省考古研究院对铁路涉及的富平朱黄堡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发现了3处古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26000余件石制品和500余件动物化石,填补了渭河北岸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的空白。省文物局多次组织现场协调会,省考古研究院和建设部门密切配合,优化调整施工方案,既缩短发掘时间保障工程顺利建设,又获取了一批珍贵的考古资料。
今年年初以来,横山产业园区标准地项目位于榆林市横山区白界镇北部沙漠区域,需要进行“先考古,后出让”的区域约15平方千米,土地面积大、考古任务重。省考古研究院先期组织开展实地调查、科学评估研判,结合项目所处地形地貌和文物分布情况合理划定勘探区域并进一步放大勘探孔距,最终减免勘探面积约5平方千米,节省勘探经费幅度达30%以上。
近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配合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建设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隋唐长安城安仁坊西南隅宅邸、南北向朱雀大街、东西向第七、第八横街、安仁坊坊墙和朱雀大街五桥并列等遗址,取得重大成果。项目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并被评为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为推进五桥并列遗址及周边唐代安仁坊文物遗迹的统筹保护和利用,将其建设成为隋唐长安城里坊制度布局的核心展示区域,西安市基于西南隅宅邸遗址建设了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同时配合即将实施的隋唐长安城五桥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对隋唐长安城第七横街、第八横街、朱雀大街五桥并列、安仁坊坊墙等遗址进行集中保护展示,创新性地将唐长安城的营建思想及当时的市井生活形态进行活化展示,将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空间。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马虎振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编辑:国内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