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23日讯(记者杨成喜实习记者孟娅琦)产权公有化,就医更便民。“现在卫生室建的可好了,住得宽敞了,还有新机子给我检查身体了呢!”环顾着全新的东一村卫生室,村民韩恩勇的由衷赞叹,正道出相公街道以产权公有化为核心的村卫生室改革行动带来的真切变化。

产权姓“公”筑牢根基
在改造前,部分村卫生室面临着空间狭小、设备陈旧、功能不全的困境,而产权公有化的进行,如同给基层卫生室植入了坚实的“根”,优化了村民的就医体验和乡村医生的执业环境。
“以前条件有限,村民看病连个像样的候诊区都没有。”回忆起过往,东一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葛福祥感触颇深。2024年7月,东一村卫生室完成搬迁,重新布局装修,升级医疗设备,成为相公街道村卫生室“旧貌换新颜”的一个典例。除了东一村外,相公街道的学田村、西朱团村等4所卫生室同步进行改造,目前,李团村、小茅茨村卫生室已经建设完成。
这一系列的改变得益于一场精准的“把脉问诊”。面对基层医疗的痛点,相公街道卫教办联合相公中心卫生院迅速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对辖区内35所村卫生室进行逐一“过筛子”。专班成员深入一线,综合评估基础设施、存储条件、功能分区等关键指标后,锁定7所需“强筋健骨”的卫生室,进行房屋产权公有化改革。
现在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已经看得见、摸得着——2024年规划的东一村、学田村等5所卫生室高标准改造工程已全部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累计惠及周边近万名村民;2025年小茅茨村、李团村两所全新的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

37万投入托起健康家园
这场强基固本的行动,以靶向投入的资金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硬实力”,正交出一份增强乡村健康福祉的幸福答卷。
驻足在东一村村卫生室门前,新硬化的院落地面平坦如砥,新粉刷的墙壁在阳光下格外亮眼。步入室内,四壁洁白明亮,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公共卫生室,各功能分区布局井井有条。崭新的病床铺陈整齐,药柜中的各类药品分门别类...
“变化太大了!”葛福祥看着明亮的诊室和崭新的设备感慨,“建设了全新的四室一房,还更新了血氧饱和仪等设备,村民来看病条件更好了,我们的压力也减轻了。”
2024年,街道整合上级政策投入10余万元,为首批5所卫生室完成了院内路面硬化、房屋整体粉刷装修及功能分区规范化。2025年,争取上级资金再投入26.77万元,确保新建的两所卫生室成为产权公有的样板工程。截至目前村卫生室年内已更新血氧饱和仪等医疗设备98台,完成12所卫生室厕所改造,推进设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切实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
“以前卫生室是租的房子,一年光房租就得4000块。现在产权归公,好多笔钱都省下了。”葛福祥算了一笔账。改造后的卫生室不仅给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也大大节省了经济成本,给了乡村医生一颗扎根基层、安心服务的定心丸。

良医坐诊化解民忧
筑牢硬件是“筋骨”,提升人才“软实力”则是脉络和灵魂。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进程中,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优化百姓就医体验的关键之举。
“硬件上去了,软件更要跟上。现在定期会安排专家坐诊,还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必须得有更多人才为老百姓健康服务。”相公街道相关负责人李军霞点明了“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性。
相公街道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双管齐下提升服务质量。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定期下沉一线坐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直达村居、惠及百姓。另一方面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包村干部协同医务人员逐村入户开展医疗服务,不断缩短服务距离。截至目前,共计体检人数达1万余人,其中老年人体检5800余人。同时人才培养的“造血”机制也在同步完善,现已完成4批次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新招聘10名卫生技术人员,为乡医队伍注入新活力,充实一线力量。
相公街道公有化改革托起了基层医疗的根基,硬件升级激活了服务效能,人才下沉则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相公街道的探索,正让“小病不出村”的愿景加速实现。面向未来,街道党工委将持续聚焦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全力破解群众就医中的难点堵点,让健康福祉真正抵达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王军
编辑:王军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