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军败将成救星?某些导演的滤镜,比城墙还厚!
一聊起二战,总有些声音把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吹得神乎其神,好像没他们地球就不转了。
尤其是在咱们某些大导演的镜头下,那帮英国兵简直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黑暗里的一道光。

可真要翻开历史的旧账本,掰扯掰扯当年的烂事,那可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说句不好听的,二战时期的英国在中国战场上,不当猪队友就谢天谢地了,还救星?真敢想。
所谓的国际化,在老牌帝国那儿,玩得那叫一个溜。核心就是忽悠全世界的人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给自己当枪使,把自己的话当金科玉律。

到了咱们某些导演这儿,这国际化就变了味。都什么年代了,还把百年前的洋人当神仙供着,把一个二战时被日本人追着屁股打的败军之将,塑造成拯救苍生的英雄。甚至连“日本鬼子”四个字都不敢理直气壮地喊出来,生怕影响了自己在国际上拿奖。
咱就看看,这位导演眼里的“神人”,当年到底是个什么货色。整个抗战,英国人给了国民政府多少援助?零零总总加起来,也就一亿美金出头的物资和钱款。

这是什么概念?连同期美国援助的零头都不到,也就7%左右。这点钱,在当时那种吞金巨兽般的战争里,能干点啥?
最直接的贡献,大概就是在1937到1938年间,给了我们36架早就该进博物馆的老式飞机,外加一千多万发子弹。到了后面,英国人自己都穷得叮当响,据说丘吉尔都盘算着把哪个岛卖给美国表弟换点驱逐舰,哪还有多余的家当匀给我们。

他们能做的,也就是在驼峰航线上,帮着培训几个咱们自己的空军技术员。指望他们开着喷火战斗机来救场?梦里啥都有。
自己不给力也就罢了,关键是他们自己也打不赢啊。就在渔民救人的那段时间前后,英国皇家海军在东南亚被日本海军揍得是满地找牙。

当年号称远东最强战力的“Z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巡舰,刚到新加坡没几天,就在马来亚海域被日本的陆基飞机送进了海底。丘吉尔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在整个战争中,我从未受到过比这更直接的打击。”短短几个月,从香港到新加坡,再从新加坡到锡兰(今斯里兰卡),英国海军的军舰像下饺子一样被击沉。航母“竞技神”号、四艘重巡洋舰,全都在科伦坡海战中报销。粗略算算,小半年时间,皇家海军就在日本人手里损失了超过十一万吨的军舰。

海军都被打成这样,陆军更是烂泥扶不上墙。
守新加坡的时候,八万多英联邦军队,装备精良,光重炮就一百八十多门,一轮齐射能砸出去六吨多的炮弹。这是什么火力?当时委员长把最精锐的炮兵团全拉出来,一轮齐射的弹药量也到不了这个数。

结果呢?进攻的日军总共才四万人不到,硬是把这八万守军打得屁滚尿流,没过多久就举了白旗。那战斗意志,比咱们拿着“中正步枪”的川军弟兄们差远了。
英国人打不过日本人,这在当时根本不是什么秘密。连远在四川的作家李劼人都在自己的作品里吐槽,说英国海军太蹩脚,远不如美国朋友靠得住。

他们不光打得烂,还特别擅长在背后捅刀子,卖队友卖得那叫一个干脆。
滇缅公路,咱们抗战的输血管,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日本人虎视眈眈,结果呢?日本人还没动手,英国人先顶不住日本的外交压力,主动把这条路给关了一段时间。这不是要咱们的命吗?
后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更是被坑惨了。
咱们的弟兄们在正面跟日军精锐死磕,打得血流成河。说好的盟军呢?英国人只要侧翼一受压,立马就开溜,把远征军的flank(侧翼)整个暴露给日本人,导致我们多次陷入被动包围。
更气人的是,好不容易盼来了美国援助的52辆M4A4谢尔曼坦克,咱们的驻印军刚用上,在瓦鲁班战役里把日军第18师团(就是那个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禽兽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总算尝到了技术碾压的甜头。
结果,英国人眼红了。他们为了北非的阿拉曼战役,硬是跑去跟美国表弟哭穷,把这批原本要补充给中国军队的坦克给截胡了。
所以你看,就这么一个在二战时,对咱们帮助有限、打仗不行、卖队友倒是一流的角色,怎么就成了某些人心里的“白月光”?
至于当年的东极岛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从沉没的“里斯本丸”号上救下三百多个英国战俘,那完全是出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道义。在日军机枪的扫射下,咱们的渔民驾着小舢板冲进海里救人,他们心里想的,就是“这是一条条人命”,压根没想过什么“国际盟友”的宏大叙事。
连当年的蒋委员长和各路军阀都门儿清,英国人精于算计,靠不住,真想打赢还得指望财大气粗的美国人。
历史的真相就摆在那儿,它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咱们老百姓当年凭着一腔热血和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去救人,那是我们的光荣。可要是今天还有人,非要把一个二战时不断拖后腿、屡屡打败仗的角色,包装成拯救我们于水火的“天神”,那就不光是历史没学好,恐怕是心里那点小九九在作祟了。说白了,不就是为了迎合某些西方的评价标准,好给自己镀上一层所谓的“国际金身”嘛。为了这点虚名,连自己民族的苦难和尊严都拿来当垫脚石,真是让人不知道说啥好。
编辑:娱乐 来源:岁稔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