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包子,凭什么带动就业,还能拿到美食地标并屡屡获奖?在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破酥包给出了答案——轿子山镇人已开设2000多家店面,3000余人靠破酥包就业,年产值保守估计达数亿元。
破酥包开了旗舰店
8月初以来,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的娄大有很忙。

“每天都得叫上亲戚来搭把手,太忙了!”娄大有一边麻利地装袋一边告诉记者,旗舰店试营业以来,日均销售额近3000元,5名固定员工加3位亲友帮手,才能勉强跟上食客们的节奏。
8月初,由娄大有执掌的轿子山破酥包旗舰店开门迎客。与之一同亮相的,还有“轿子山破酥包培训基地”的牌子。
一个包子开出旗舰店,是安顺破酥包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从“街头摊”到“旗舰店”的蜕变
娄大有的故事,藏着轿子山破酥包40年的成长轨迹。“上世纪90年代,我在云南卖包子,连酵母粉都稀罕,揉面全靠力气,口感差远了。”
娄大有回忆,从最初的“手工油蒸包”到如今的破酥包,轿子山人在馅料配比、起酥工艺上反复琢磨,才成就了这“甜中带咸、酥软化渣”的独特风味。
20世纪80年代,擅长经商的轿子山人往来于云贵两地,大山村村民将改良后的破酥包推向市场。

凭着实在的用料和丰富的口感,破酥包迅速赢得市场青睐,如今每5个云南破酥包师傅中,就有1个来自轿子山镇。
40年来,靠着这门手艺,不少轿子山人创下了“财富神话”,有人资产已达上千万元。
但分散经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店铺标识五花八门,“安顺破酥包”“黄果树破酥包”“贵阳老面破酥包”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就像一群散兵游勇,名气再大也攥不成拳头。”娄大有坦言。
转机始于当地政府的主动作为。

为破解“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局,轿子山镇从2023年起着力培育“轿子山破酥包”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外出考察取经,摸索出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今年该镇招引娄大有返乡开设旗舰店,让在外闯出名堂的老师傅回乡“掌舵”,把破酥包打造成家乡的美食名片。
从“小生意”到“大产业”的跨越
旗舰店的热闹,是轿子山破酥包产业崛起的鲜活映射。数据显示,全镇人已在云贵川等地开出2000多家破酥包店,带动3000余人就业。按每家店日均1500元营业额、年营业360天计算,年产值可达9亿元。
逐渐扩大的产业规模,源于一套扎实的“组合拳”。2024年4月,西秀区轿子山破酥包协会成立,标志着破酥包产业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该协会牵头建立“政府协会培训机构企业个人”的协作模式,在贵阳、黔东南及省外云南等地挂牌多个培训基地,培养专业制作人才。
品牌化进程也在加速。

2024年8月,轿子山镇获“中国生态美食地标之乡(美食名镇)”的国字号招牌;同年9月,云南曲靖、昆明的“轿子山破酥包”形象店相继挂牌。截至目前,云南、贵州已统一挂牌28余家形象店,湖南、广西的市场拓展也在推进中。2024年底,轿子山破酥包安顺古城店、兴伟店获得“安顺名优小吃店”称号。
在安顺经开区的兴伟店,店主彭德艳对品牌力感受深切。“2024年3月开业至今,日均销售额超千元,高峰时能破2500元。”她说,“上海游客步行4公里寻味,成都食客称‘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这些都是对破酥包口味和品质的认可。”
从“手艺活”到“金招牌”的未来
如今的轿子山破酥包,正延伸产业链。
轿子山镇经发办主任李正学介绍,该镇已引入标准化米糕生产企业,为破酥包店铺提供更多产品。今年,破酥包协会会员在第八届“安琪酵母杯”中华发酵面食大赛中斩获武汉赛区第三名,目前即将迎来全国总决赛。

下一步,该镇还将申报“轿子山破酥包师傅”劳务品牌,让技能成为就业“通行证”;完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供应到冷链配送形成闭环;借助文旅融合,让破酥包成为安顺美食的必打卡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梅世桂
编辑龙海若
二审范力
三审聂娜
编辑:国内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