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贵州大地铺展着层层绿意,从罗甸县沫阳镇的梯田,到织金县马场镇的智慧农业大棚,再到岑巩县山林间的郁郁生机,一场以“绿色土壤”为根脉的生态农业变革,正在贵州高原悄然勃发。

罗甸县沫阳镇红星村的水稻梯田。
在罗甸县沫阳镇红星村,11.42万亩水稻梯田如绿色绸缎般铺展山间,勾勒出贵州优质大米核心产区的鲜活图景。这里,科技与绿色种植融合创新,正为传统农业打开现代化转型的新窗口:农技人员扎根田间常态指导,无人机飞防替代人工喷药,既减少农药用量,又让病虫害防治效率翻倍。

无人机在水稻上方喷洒农药。
作为贵州重要粮食产区,罗甸县聚力打造“羊场大米”绿色品牌,建立“药剂拌种+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的全流程技术体系。通过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对水稻生长关键阶段进行精准调控,实时优化水肥参数,确保植株生长标准化。
据农业部门测算,红星村的水稻长势良好,2025年预计产量达5.2万吨。从“凭经验”到“靠数据”,这片稻田成为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如果说罗甸的稻田是科技对传统农业的“精雕细琢”,织金的智能大棚则是科技为现代农业按下的“加速键”。走进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智慧农业生态谷,数字中心大屏上,温湿度、光照数据实时跳动;智能温室内,无土栽培的番茄、辣椒正舒展枝叶,在科技呵护下蓬勃生长。

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智慧农业生态谷园区。
这个现代化农业项目,以“投资商+运营商+家庭农场”模式为纽带,传统农业被注入数字基因,升级为“智慧监管、标准生产”的现代化产业。运营商为入驻农户统一提供优质种苗、标准化技术指导和产品包销服务,农户只需专注温室日常管护。

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智慧农业生态谷的温室智能管控系统。
目前,项目已带动周边2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近5万元,智能温室年产值突破400万元,集约化、科技化的示范效应正持续扩散。

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智慧农业生态谷园区,工人在管护番茄。
当科技为土地注入新动能,贵州的山林间也生长出“不砍树也致富”的生态答案——岑巩县的探索尤为鲜明。当地在现代化产业布局中锚定“与自然共生”,蹚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路径。
依托40万亩可利用林地,岑巩以林药、林菌、林鸡、林蜂“四林”产业为主脉,织就一张立体化的林下经济网。为平衡保护与发展,当地打出“组合拳”:林下复合种植技术让土地“多产出”,菌棒加工与废弃物循环系统降本增效,更通过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从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效益分红中获得稳定收入,最终形成“林地增值、农户增收、生态增绿”的三重利好。

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走马坪茶树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工人在采摘茶树菇
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探索建立林耕空间置换机制,有序推进60万亩园地和林地上山、耕地下山,把具备条件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民宿经济。
正如贵定县盘江镇金海大坝探索的“稻鱼鸭虫草河系统生态共存”模式,贵州已形成“山顶林戴帽、山腰果缠腰、山脚田成方”的立体生态格局。
在罗甸的稻香里,在织金的农业数字浪潮中,在岑巩的林下经济里,贵州用行动诠释着:绿色土壤不只是生态循环的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沃土”。
当科技与自然握手,当循环与发展同行,这片绿壤正孕育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
这,就是贵州写给时代的生态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小迪综合整理
设计杨绍辉
编辑徐微微
二审杨韬
三审覃淋
编辑:国内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