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说德云社是个商业项目,没人反对。你要说它是个江湖,讲传承讲规矩,也成立。
但要说它是个家,那就复杂了。

因为在郭德纲手里,“家”这个字,被一分为二:一个儿子在捧,一个儿子在扛。郭麒麟扛下来的,不只是德云社的起色,还有他亲爹的情绪处理障碍。

“打掉自尊”,郭麒麟不是被养大的,是被打磨出来的你看过那个采访没?郭德纲亲口说,小时候对郭麒麟的教育方式就是“打掉他所有的自尊”。
>
不是比喻,是字面意思。
“一个人太有自尊,是干不了事的。”听起来是不是挺有道理?但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就是另一码事了。

从小不让上桌吃饭,用一次性牙刷,哪怕是在家里,也像个外人。
爷爷奶奶养着,母亲离婚,父亲在外打拼。小小年纪的郭麒麟不是在享受亲情,是在消化情绪垃圾。
后来被带到北京,日子没有好转,还得学相声、伺候老郭、挨骂练功,被“打压式教育”整得服服帖帖。
说到底,他的童年不是成长,是脱胎换骨。

轮到郭汾阳,郭德纲就会“做人”了同样是郭德纲的儿子,小儿子郭汾阳这待遇,说句“神仙转世”都不为过。
7月那场德云社海上专场,乘坐“爱达魔都号”豪华邮轮开巡演,全员排面拉满。
最抢眼的不是台上那群说相声的,而是那个10岁的小胖子——郭汾阳。
一出场就有人喊:“这是二少爷。”
长得比郭德纲还高,胖乎乎一脸福气,拉着王惠的手,满场溜达。
甚至还留着一根天津风俗里“最宠孩子才配留”的小辫子。
这小孩啥也不干,上台“捣乱”,郭德纲不仅不骂,还笑呵呵地哄。台上对儿子宠成那样,台下观众看傻了。
这反差一出来,不少人直言:老郭双标太明显了。

穷养的长子,富养的次子,一场亲情悬殊的剧老话说得好,“穷养儿,富养女”。可郭德纲这儿倒好,穷养的是大儿子,富养的还是儿子,只不过是弟弟。
郭麒麟成名之前,在德云社是个没人撑腰的小徒弟。
王惠对他不热情,师兄弟对他不亲近,最初进门的地位跟曹云金都差一大截。

曹云金提出加工资,王惠直接下跪——这是有名的“磕头事件”。郭麒麟那时连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而王惠后来怎么对待张云雷和郭汾阳?资源倾斜、场场力捧,全是明牌。
有人说:“这是人之常情,哪有不为亲生儿子铺路的妈?”但问题是——你把别人当工具人,这账迟早得算。

郭麒麟也不是傻子,他识时务得很。
不抢德云社,不争老郭的心,他直接另起炉灶。
从“堂前尽孝”到“屋后不相往来”,郭麒麟退出的是亲情游戏
2021年春晚,郭麒麟那句“堂前尽孝,屋后不相往来”,其实就是宣判:“我完成任务了,你的家,我不住了。”话说得轻,刀下得准。
这孩子不是没恨,只是早就不指望了。
于谦在这个剧本里像个影帝,从不说多余的话,却帮郭麒麟站到了C位。
你看郭麒麟出道这几年,演戏接综艺,一路往前跑,那背后多少资源是于谦一点点给的?

无片酬演戏,资源引荐,甚至主动在公开场合称郭麒麟“是最棒的年轻人”。
德云社给不了的东西,于谦给了。父亲藏起来的温柔,被一个师傅一针一线缝好。
郭德纲醒了没?晚了你以为郭德纲没后悔过?他后悔。
但后悔有什么用?他已经错过了那个需要爸爸抱抱的郭麒麟。
人这一生的“童年情节”,不是三十岁买辆跑车能补回来的。

你看他现在,每次提起郭麒麟都带点“讨好型”语气,但儿子那种淡淡的、克制的“礼貌感”,就是在说:“咱是血缘,不是亲密。”他后悔的不是没教出一个儿子,而是教出了一个不再需要父爱的男人。
郭德纲把郭麒麟“养”成了今天的郭麒麟,但也把自己从他生命中“送”了出去
德云社这个舞台,成了一部亲情伦理剧的主场景:一个是“压出来的清醒人”,一个是“宠出来的小皇帝”。
一个靠打压成才,一个被捧着长大。
说到底,这不是两个孩子的命,而是一个父亲的选择。
编辑:娱乐 来源:社会满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