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芒在背:《长安的荔枝》外籍演员扎堆,文化演绎的尴尬错位_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如芒在背:《长安的荔枝》外籍演员扎堆,文化演绎的尴尬错位


如芒在背:《长安的荔枝》外籍演员扎堆,文化演绎的尴尬错位

  2025-07-03 18:24:37     简体|繁體
http://news.qghjm.com/1160275.html

近期热播的古装剧《长安的荔枝》,本以还原盛唐景象形象为卖点,却因演员国籍问题引发热议。当观众沉浸于剧中人物的精彩演绎时,冷不丁发现那些长着“中国面孔”的演员们,实则持着外国护照,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外国人:窦骁(加拿大籍)、芦芳生(日本籍)、冯嘉怡(澳大利亚籍)、蔡鹭与安沺(美国籍)等,这种文化认知的错位,难免让人感到如芒在背。一、“熟悉的陌生人”:演技与国籍的割裂感窦骁饰演的靖安司司丞卢奂,从《山楂树之恋》中走出的“国民初恋”,如今身着唐装演绎权谋博弈,举手投足间的东方韵味令人称道。可当观众知晓他的加拿大籍身份,那份沉浸于历史情境的代入感,难免被一丝微妙的隔阂感打断——就像品尝一道地道的唐宫盛宴,却发现掌勺厨师从未真正生活在长安。芦芳生塑造的宦官鱼承恩堪称演技教科书,尤其曾在抗战剧中因日本军官形象深入人心的他,转身演绎唐朝权宦时,观众既为其表演折服,又难免心生困惑:当日本籍演员诠释中国历史人物,这种跨文化的演绎是否能真正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这种疑惑在冯嘉怡身上更显荒诞——这位主业经商的澳大利亚籍演员,以“业余身份”将岭南刺史的贪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反倒映衬出海内专业演员资源的闲置困境。二、历史剧的文化使命:谁来讲述中国故事?唐朝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确实存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演绎中国历史的核心角色,需要由外籍演员担纲。当一部以“长安”为名、以荔枝贡运折射盛唐肌理的作品,其主演阵容中外籍面孔占比颇高,难免让人产生“文化出口转内销”的荒诞感。中国历史剧的本质,是通过艺术形式传递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而演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认同,恰恰是这种传递的基石。就像让外国人演绎莎士比亚戏剧,即便演技精湛,也难掩文化根脉的疏离感。三、行业隐忧:资源倾斜背后的文化失重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影视行业资源分配的失衡。国内不乏像雷佳音(中国籍,剧中饰演李善德)这样兼具实力与文化认同的演员,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往往更深植于本土文化土壤,却可能因资本偏好或“国际化”噱头而错失机会。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历史题材作品频繁由外籍演员担纲,某种程度上是对文化主体性的削弱——我们的历史,究竟该由谁来诠释?当国际语境中出现文化争议时,这些外籍演员能否真正站在中国文化立场发声,更成为悬而未决的疑问。四、艺术与国界:历史剧不可忽视的文化底色诚然,“艺术无国界”的理念自有其道理,但历史题材创作从来无法脱离文化根系。就像《罗马假日》必须由深谙欧洲文化的演员演绎,《大长今》的灵魂离不开对韩国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长安的荔枝》要传递的不仅是权谋故事,更是盛唐的文化景象形象与中国人的精神品格。这种细腻的文化表达,需要演员从血脉里认同、从骨子里敬畏,而非仅靠演技技巧的“表演”。《长安的荔枝》在服化道、剧情节奏上的用心有目共睹,却因选角争议引发文化认同的讨论,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历史剧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过去,更在于连接当下的文化自信。期待未来的影视创作能更多聚焦本土演员,让真正热爱中国文化、理解历史底蕴的表演者,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角。毕竟,最动人的长安,应当由懂得它脉搏的人来演绎。中国演艺界不能继续沦陷,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向其他行业蔓延,这是国家的根源。



编辑:娱乐 来源:没蜡笔的小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或用户发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要闻|实事关注

    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每日快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简讯、新闻报道,以及今日热点内容,重大事件等实时资讯,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您获得最新行业信息。
    « 2025年 » « 07月 »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