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收视破2,全网热度第一,这么多国产剧扎堆,近期朋友圈却几乎只看见一部火到烫手的名字——《藏海传》。播到一半,舆论早已炸锅,年轻人扎堆各类剧集讨论区热议剧情、磕糖、考据,《时光代理人》《权游》都要靠边站,不少英美剧粉都默默“路过”,主角肖战几乎成为焦点,争议随热度齐飞。难道全靠偶然?真有那么神奇吗?!

翻过去肖战这几年走得顺,流量明星浮沉的剧本他几乎一一上演。双男主爆火,紧接高配团队正午阳光、徐克递来剧本,“资本宠儿”这话套在他身上没毛病。积累粉丝不难,站在戏骨位置却没那么轻松。“少年感”,不少人重复这个评价,33岁演少年,偏偏还真透着那个劲儿。可隔着一碗水面的,是观众口中的“没看够”。导演郑晓龙说他“突破了自己”,弹幕里又跳出来一伙人反问“就这?”细拆藏海这人物,并不复杂,十年复仇、血海深仇、潜入仇家,自带家破人亡的背景,套路极了。但肖战的表演,很容易让观众一眼看穿。该“藏”的地方不藏,总是把情感写到脸上。遇见仇人平津侯那场戏,角色被设定为卑微、谨慎、隐藏情绪,但镜头下肖战努着劲让“恨”显得赤裸裸。一个小动作,一个抬头,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城府”,而是一股紧绷的劲儿。怎么感觉像刚练表演的样子?见仇人那么扑面而来的情绪,对方真没察觉?!

到了表忠心这一幕,他想呈现那种“假顺从”,结果五官都快咬到一起了。动作太多,情绪全堆上,观众一看全明白,没有留白感。藏海的恨,总得藏在身上细节处,可他偏偏痕迹太重,泼墨山水画结果画成油画了。这是流量演员常常掉进的坑看似表现力爆棚,实际一切都没浸入角色内心。大喜大悲、用力猛,这种路子近两年屏幕上反复见,真的好吗?
对比《琅琊榜》里胡歌那种演法,路线完全背道而驰。胡歌的梅长苏十足讲究“收”,大场面混进人群,暗涌情绪滑过,脸上的平静实际暗藏波澜。有一场戏,别人提旧事他只需低头,嘴角一动、眼神放空,情感就像废墟下的火苗——被观众自觉捕捉到。不是不浮夸就没演技,反而这点“浅”,越看越沉。你要说这样就一定高明?有时候观众也是疲劳,每天都看得懂,还不如哭一场来得爽快。

回头看肖战这边,情绪的直白反而让观众产生距离,明明是痛苦的戏,大哭大叫却让人出戏。有粉丝跑出来解释,这是“演员本色流露”。也不能说全错,但职业演员仅靠过度情绪化难以长远。现在网络声音一大堆,有人说他“用力过猛”,但粉丝觉得敢哭敢笑是真情实感,情感共振也挺难得。怎么就不是表演?观众都有自己的解码方式。
其实放眼当下每年推出来的国产剧,各式各样路线都有人在走。靠脚踏实地熬出来,走一步看一步的不少,也有趁着爆剧“躺赢”流量期的,不出奇。有的演员靠剧一次次反转口碑,前两年谁会想到凭一部剧红到资源拉满?三年后一场风吹来,又有一堆新面孔出现。肖战如今的打法,不像走传统科班路线,更像是被市场推着一路跑,有些vlog博主说得挺直白了,流量小生的天花板其实比谁都透明。

反倒胡歌那边,极少为流量锋芒左右。梅长苏一角当年打下基础,直接拿下视帝,没大粉推榜,角色本身就是顶流,这样的偶像剧“老干部”,后来又拍了不少正剧,口碑稳得很。一些评论老说胡歌是“幸运”,总能遇到好剧本。实际上谁不是边走边等,社会分蛋糕就这么分,有时候天赋有用,有时候资源分派才更重要。到头来还是人物和剧情互相成就。
去看豆瓣数据和网络收视,《藏海传》不仅一度超越同期剧集,热度高涨带来衍生讨论,但观众对于“演技”的判断分歧越来越大。不想全怪演员,环境有变,吸引眼球确实比细腻表演容易。你让现在30岁上下的演员,处在粉圈、资本、观众三重夹击里,谁能稳稳端住一口好饭?偶像转型真有那么简单?有时候明明看起来是出头了,其实也是被“热搜”反复消耗,表面的风光背后是对“靠谱实力”的不断追问。

不过剧集为什么能火?角色选得好、有颜值、营销给力,甚至公司在海外平台下了大注。演员本人不努力?倒也不是,肖战和大部分同行比夜以继日投入见得到。他有没有往戏里下工夫,这点没法全盘否认,但要说马上一部剧演出“国民级角色”,没那么容易。放在现实环境中,国产剧观众越来越挑剔,豆瓣上一条差评就能掀起大讨论,肖战的压力远远大于当年“梅长苏”年代。
部分人觉得,既然是大制作就应有更高期待。导演、剧本、配角、服道化全方位配套,如果都推给演员一个人是有失公正。“一部剧成败,不能只看演员脸”。可偏偏流量剧市场,现在只看主演带流量,流量和收视挂钩。这种情况,甚至让一些尝试“正剧转型”的演员很难找到平衡。有人说市场就这样?但市场变化是常态,谁能保证未来不会转风向?

这里还得接着讲,现在肖战带起的《藏海传》,投射了整个头部IP剧集的行业焦虑感。全网追剧时,大家讨论的不只是剧情、角色,甚至延展到了粉圈生态、演员职业路径、人设管理,公司和资本的暗流都翻上台面,各方各有算盘。粉丝经济带来热度,热度转化为变现,肖战的商业价值再创新高。网上有人扒出肖战粉丝群体的二次消费数据,其热搜榜单权威平台LIKEE、一点资讯均证实,剧集上线后主演个人商业代言同比上涨了68%。这种转化过去国内影视圈很少有。
这样的高光成就会持续多久?拉长时间维度不少流量演员熬不住转型阵痛,不少声称“演技大爆发”的正剧,最终收视腰斩。反正观众的审美会变。如果肖战的风格一直没根本性升级,角色等于肖战本人了,那观众会不会三两年看腻?有粉丝说会陪伴到底,但后来数据都表示,剧集长尾效应实际受人物成长线和整体质感影响最深。

行业里有种声音“流量明星只管热度,戏好坏不重要。”这说法也有道理,至少在当下不少剧组还真如此。可是市场不会永远只认高热度,不是吗?当“藏海传”新一集上线,有观众评论区开玩笑“这场哭戏又满分”,但下一秒有人说“太假了”。这种摇摆的观众反馈,比起剧本本身的发展,还更能掀起社会点讨论。倒像是哪位综艺导演说的,观众的口味比所有制片人都敏感。到底观众更想要什么呢?
肖战未来能不能“封神”,理智从观众到市场,还要经历不止一轮的洗牌。参考近十年电视剧数据,人民网数据栏目有过追踪,头部流量演员平均剧集讨论热度持续4~6个月,高峰期能推高全网收视约15-20个百分点。可是留存下来的经典剧集,绝不靠单一爆点。追究根源,演员“戏骨”水平被折叠到角色里时,才是观众期待再次回头看的主要原因。

其实剧集的高热有时像夏天的夜里突然起风,来得快,也去得快。肖战这次的藏海确实撑起场子,未来如何?谁都心里没底。会不会再有下一个肖战,或者下一个藏海出现?万一剧集突然风评反转了呢?难道“流量”和“正剧”注定永远撞不到同一个点?!<
/p>
现在回头冷静地不同世代有不同风格,观众不一样,行业在变,演员的成长节奏也会变。不必求全,演技好坏有时真没绝对划分,《藏海传》爆火是一场台前幕后的同场竞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最终谁才能走到最后?反正没人敢随便下定论。

编辑:娱乐 来源:婚类瓜商积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