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短线交易风波下的资金链危局与创新药企生存启示录。

文/每日资本论
这家创新药公司走到了悬崖边缘。
近日,迈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威生物)公告称,其收到证监会的通知书,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因涉嫌短线交易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刘大涛是迈威生物的灵魂人物之一。截至一季度末,刘大涛持有1510万股迈威生物股份,占总股本的3.78%,系迈威生物的第三大股东。
迈威生物还表示,本次事项系对刘大涛先生个人的调查,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不过,敏感的资本市场迅速对此做出反应。5月12日一开盘,迈威生物大幅低开开盘,随后便直线下跌,盘中一度跌幅接近16%。随后几日,其股价虽有所反弹,但仍未补上跳空缺口。

事实上,迈威生物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一家成立8年却累计亏损超56亿元的生物制药公司,迈威生物的困境远不止于高管个人行为失范。从持续扩大的财务黑洞、激进的扩张策略,到核心产品商业化溃败,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创新药新星”,正以教科书般的案例揭示着行业洗牌的残酷逻辑。
迈威生物的故事始于2017年,创始人唐春山与刘大涛以收购整合起家,试图打造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生物药全产业链。然而,其财务表现始终与“创新光环”背道而驰。自公司创建以来,不仅连续亏损,且亏损额逐年放大。2024年年报显示,营业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56.28%,但净利润亏损10.44亿元,仅较2023年微幅收窄0.9%。2025年一季度,其营收4478.85万元,同比跌33.7%;净利润亏2.92亿元,同比跌41.85%。
显然,迈威生物仍未有“止血”的迹象。

有意思的是,迈威生物的营收呈现逐年增加状态。2021年至2024年,收入从1622.62万元攀升至2亿元,年同比增长率都是三位数或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细心投资者或许会发现,这一增长建立在极低基数之上,且与巨额投入严重失衡。2024年前十个月,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达2.02亿元,甚至超过同期1.6亿元的营收。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暴露了其核心产品商业化能力较弱的缺陷。
可以佐证的是,在2023年一季报中,迈威生物预测全年迈利舒、君迈康两款产品可合计实现销售收入不低于4.3亿元。但当年,迈威生物这两款产品的发货量远不及预期目标,药品销售收入合计仅为4208.96万元。2024年10月,迈威生物还卷入一宗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中。
而且,在研产品也面临竞争重压,迈威生物两款新药合作“夭折”。迈威生物在研管线分布广泛,在肿瘤、升白药、眼科等多个领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竞品已获批上市。2024年2月,因市场竞争格局变化较大,合作伙伴与迈威生物终止两款新药的合作关系。
不能不提的是,作为创新药企,研发本是生命线,但迈威生物的费用结构呈现危险信号。
2023年,其研发费用8.36亿元,而当年营收只有1.28亿元。2024年,迈威生物研发费用降低至7.83亿元,但相对于2亿元的营收,占比仍旧居高不下。研发费用高对于创新型企业固然重要,但与营收对比,显然产出环节出了问题。不过,这也是创新药企的通病,很难有类似百利天恒那种,靠一单BD就扭转乾坤的神话故事。
与此同时,迈威生物的销售费用也呈现飙升的态势。2020年其销售费用不过233.31万元,次年就飙升至2123.73万元。2023年更是达到了1.43亿元,2024年再创新高为1.92亿元。显然,迈威生物试图通过激进营销拉动销售,但收效不佳。

连续亏损,让迈威生物的资金链紧绷。
截至2025年一季度,迈威生物货币资金11.2亿元,但短期借款就达到了10.7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11亿元。显然其现金储备无法覆盖短期债务。这还不包括其1.19亿元的商誉,未来一旦发生商誉减值,对迈威生物的业绩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更危险的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连续5年为负,2024年达-9.56亿元。这种“入不敷出”的财务结构,迫使公司频繁融资“输血”——2025年3月,迈威生物申请发行5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此外,迈威生物还推进赴港IPO。
迈威生物的困境不仅源于财务失衡,更与其扩张战略决策密切相关。2017年,迈威生物成立之初就收购了泰康生物和普铭生物。其中,泰康生物承担临床样品制备、生产工艺放大和转化以及商业化生产工作;普铭生物则承担新药研发工作,拥有自动化高通量杂交瘤筛选平台。2018年,迈威生物又陆续收购了5家公司,累计出资3.66亿元,进一步向医药产业链中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延伸。
收购标的中,部分企业并未转化为实际收益。而且,频繁收购也是让其商誉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迈威生物最致命的危机,在于核心产品的商业化失败。2024年2月,其与扬子江药业终止9MW1111(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和8MW0511(注射用重组(酵母分泌型)合作,退回前期预付及分摊研发费用1.1亿元,成为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迈威生物的困境也折射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深层矛盾——资本狂热期催生的“研发泡沫”遭遇商业化能力缺失的反噬。当资本潮水退去,行业正从“讲故事”转向“拼效率”。对于迈威生物而言,赴港IPO或许能争取喘息之机,但若不能解决三大核心问题——重塑差异化管线、重建研发团队信任、优化费用结构,其“失血—融资—再失血”的恶性循环恐难打破。
创新药是一场需要耐力与定力的马拉松,但资本市场留给迈威生物的时间窗口,正在加速关闭。这场董事长短线交易风波,不过是冰山一角。当行业进入出清周期,唯有真正具备临床价值与商业理性的企业,才能穿越寒冬。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若您觉得有价值,麻烦您点赞、转发。祝身体健康,掘金2025!】/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编辑:财经 来源:瘦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