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老话,曾是无数人追求健康的座右铭。但近年医学研究发现,若忽视个体差异、睡眠质量和生物钟规律,盲目追求“早睡早起”反而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医生指出,以下三点常被忽视的细节,正是健康隐患的根源。

一、忽视个体差异:强行“早睡”可能适得其反
每个人的生物钟类型不同。有些人属于“晨型人”,习惯早睡早起;而另一些人则是“夜猫子”,夜间效率更高。若强行让“夜猫子”提前入睡,可能导致入睡困难、频繁夜醒,甚至引发焦虑情绪。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使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持续升高,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研究显示,约3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长期睡眠质量不佳的问题,这类人群过早起床后,交感神经活跃度骤增,血压波动幅度可能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增加心梗、脑卒中的风险。

二、睡眠质量比时间更重要:警惕“无效睡眠”
许多人误以为“躺够8小时”就即是睡得好,但医学研究证实,睡眠质量与深度睡眠阶段密切相关。若夜间频繁翻身、多梦或易惊醒,即使睡眠时间达标,身体仍无法充分恢复。这种“无效睡眠”会导致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情绪问题。尤其是老年人,若为追求“早睡”而提前躺下却辗转难眠,反而可能因焦虑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医生建议,与其强求早睡,不如通过营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或睡前进行冥想、阅读等放松活动,提升睡眠效率。
三、违背生物钟规律:盲目“早起”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冬季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寒冷天气下,人体血管收缩,血压本就容易升高。若过早起床,交感神经溘然激活,会进一步加剧血压波动。对于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而言,这种“晨峰现象”可能直接诱发心绞痛或脑出血。此外,部分老年人因生物钟退化,睡眠时间缩短,若强行过早起床,身体尚未完成自我修复,反而会增加心脏负荷。医生建议,老年人可根据自身状态调整作息,不必拘泥于固定时间,重点在于保证睡眠的连续性和深度。
如何科学调整作息?
尊重生物钟:观察自身睡眠偏好,若习惯晚睡晚起,可适当推迟入睡时间,但需保证每天睡眠时长稳定。
提升睡眠质量: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保持卧室温度适宜(约18-22℃),必要时使用遮光窗帘。
规律作息:即使周末也尽量保持相近的起床和入睡时间,避免生物钟紊乱。
关注健康信号:若出现晨起头晕、胸闷等症状,应及时监测血压,必要时调整作息或就医。

健康作息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而非机械遵循时间表。与其纠结“早睡早起”,不如关注睡眠的深度与连续性,让身体在真正的休息中恢复活力。毕竟,真正的健康,从不是靠“硬扛”出来的。
编辑:健康 来源:小了白了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