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日清晨6点不到,华阳一矿综采三队会议室里,职工早已赶了过来。大家主动用电子血压仪测量血压,确认正常后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准备参加班前会。为了企业安全有序生产,井下一线职工已经习惯了在“五一”这样的节假日坚守岗位。
班前会上,队长米有发正结合最新事故案例强调风险点,技术员张鹏掏出笔记本,迅速记下“151306工作面液压支架传感器校准”等待办事项。作为技术员,张鹏深知智能化设备精准运行是安全生产的关键,而每次班前会的安全讨论,都是他预判设备隐患的“黄金时间”。当工友分享涉险经历时,他总会联想到智能化监控系统的优化空间——比如在皮带区域增加防卷入识别功能,这个想法被他郑重地记在了创新建议栏。
“现在,大家起立,进行安全宣誓!”米有发的声音洪亮。张鹏挺直腰杆,与众多工友一样右手握拳,举至太阳穴旁。
“我宣誓,遵守安全法规,履行安全职责……”声声誓言,在会议室里回荡,每个字都像是在心底刻下的承诺。张鹏明白,这不仅是口号,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上午8点整,张鹏在151306工作面智能化集控中心坐下,熟练地输入密码,6块屏幕瞬间点亮,井下设备运行参数如星河般在眼前“流动”。“启动采煤机,调整截割高度2.6米。”他轻触屏幕,指尖划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界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校准设备动作轨迹。当监测到3号支架压力值波动异常时,他立即调取三维建模数据,精准定位到护帮板销轴磨损问题,远程指令刚发出,维修班组已携带备件赶赴现场。这套他参与优化的“一键启停+自适应控制”系统,让每班上岗人数从12人减至6人,生产效率提升30%,而他点击的鼠标,就是井下“乌金”涌动的“启动键”。
下午2点,警报突然响起——刮板输送机电流值持续攀升。张鹏迅速切换到设备诊断界面,对比历史数据后,锁定链轮轴组润滑不足的隐患。他一边通过5G防爆手机连线巡检员,一边调取智能供液系统参数,发现乳化液浓度偏差0.5%是诱因。在他的指导下,维修人员仅用15分钟便完成注油和参数校准,避免了可能导致停产2小时的设备故障。“现在我们靠的不是‘汗珠子摔八瓣’,而是‘数据跑腿’。”他常对新职工说,井下各种新设备就是新时代煤矿工人的“智能镐头”。
交接班前的半小时,张鹏带着2名新职工来到设备模型前,开始了每天的“微课堂”。“看,这个位置是采煤机红外定位传感器,相当于设备的‘眼睛’,如果数据漂移超过5毫米,就会导致采煤机出现割顶和割底现象……”他拆开传感器外壳,用万用表演示检测方法。作为技术骨干,张鹏不仅传授智能化设备操作技巧,更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理念融入每个操作细节。当新职工问及“五一假期不休息是否遗憾”,他指着监控里忙碌的工作面:“看到这些高效运转的设备,就像看到自己参与搭建的‘数字矿山’在成长,比放假更有成就感。”
当张鹏乘坐罐笼升井时,矿灯的光芒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弧线。他摘下安全帽,汗水混合着煤尘在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却遮不住眼中的光亮。手机里弹出家人发来的“五一”祝福视频,让他的眼眶微微发热。回到队组会议室,张鹏打开电脑,汇总着当天的智能化运行数据:“今日完成7个割煤循环,设备故障率0.3%,回采率91.2%……”针对放煤工艺参数优化问题,他提出的“单轮大分段小间隔放煤法”在151306工作面试验成功,使矸石混入率下降了8%。对此,米有发点头认可:“小张的‘数据经’,让我们的‘硬骨头’越啃越有滋味。”
作为千万煤矿工人中的一员,张鹏的“假期生活”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百米井下的设备轰鸣与数据跳动,但正是这份坚守,让“乌金”化作光热,照亮了无数人的岁月静好。正如综采三队墙上的标语:“我们开采的不是煤炭,是照亮时代的光芒。”张鹏,正是这光芒里最闪亮的一束。
文/李东臻通讯员张钧凯

(资讯)
编辑:张沛责编:周希审核:肖玲
编辑:张沛责编:周希审核:肖玲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内容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或用户发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