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正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澎湃浪潮,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动探索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依托王湘浩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率先于2024年秋季学期进行课程试点,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推动人工智能课程惠及更多学生,吉林大学于2025年秋季学期正式面向2025级一年级本科生推出《人工智能引论》课程,对2022版(2024年修订)培养方案中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迭代。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吉林大学在AI领域的开拓性地位与王湘浩院士的奠基性贡献密不可分。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这位中国人工智能先驱便以超前的学术视野,在自动机理论、多值逻辑、定理机器证明等方向取得国际级的研究成果。王湘浩院士在吉林大学构建了完整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数学”交叉学科体系,这种跨学科的学术基因,为今天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与创新范式。
《人工智能引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智能时代的基础能力,通过算法思维训练构建结构化认知框架,借助伦理模块强化技术人文关怀,依托跨学科案例培养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
1.创新设计课程内容
从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到计算机基础知识、Python编程,再到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等前沿的AI技术,涵盖了AI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大模型原理与应用以及伦理安全四大核心模块。
2.AI赋能教学模式
课程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制教学方案。理工科学生侧重于算法实现和工业场景应用,人文社科学生则更关注AI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3.打造强大课程团队
本课程负责人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湘浩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主任杨博教授担任,课程团队成员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中心的多位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领域教师,同时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授课,充分发挥优质师资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课程特色
1.吉大特色AI素养培养模式
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从传承我校“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和培养“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懂交流、善合作”的人才出发,课程以“知原理、探边界、会应用、察趋势、铸能力、赢未来”为逻辑主线,构建“认知-实践-创新”闭环体系。通过分层知识融合、双轨能力锻造与跨学科生态赋能,探索吉林大学特色AI素养培养模式。
2.师生共进的教学模式
通过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的深度耦合,建立个性化学习模式。借助AI助教系统智能解析学生知识掌握度与能力成熟度,生成个性化学习地图,实现从理论到场景化任务的阶梯式导航,并通过多模态交互反馈形成“输入-输出-反馈”增强回路。通过多模态学习资源建设与AI赋能的协同创新,破解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矛盾,建立师生共进的AI教/学模式。
3.立体教学课程体系
以“理论课-实践课-公开课”为纵向主轴,实现知识阶梯式深化。理论课夯实数学基础与算法原理;实践课通过“实验-项目”双模块,在AI实战训练营中强化技术迁移能力;前沿公开课聚焦DeepSeek、多模态学习等最新技术,联动学界与产业资源,保持课程前瞻性。依托“清湖论坛”与“晏湖读书会”,构建跨界思辨场域,培养品判性思维。通过“AI实战训练营”强化技术实操,以“AI精英拓展营”选拔优秀学员参与高阶课题,实现从普惠到拔尖人才的分层培育。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殷维
图片来源吉林大学
编辑:科技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