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曾应超

康定二中语文教师、行政办公室副主任彭诗琪


康定二中学生赴杭交流
三月的甘孜州康定市,春天的脚步似乎还很遥远,整座城市都被一层厚厚的积雪所覆盖,平添了几分雄浑壮丽之美。
“同学们小心一点!”“不要跑,注意安全!”康定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康定二中”)因这场难得一见的大雪而沸腾起来,学生们兴奋地跑出教室踩雪,校长曾应超在校园里来回巡视,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安全。
2022年,曾应超离开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执着来到了这片高原,成为了康定二中的首任校长。三年来,他与“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用真心与真情改写着康定市城区没有市属高中的历史,更是一步一个脚印,用心血和汗水为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刻画下坚实的印记。
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探索多元化“出山”路径
细节安排、工作部署、检查情况……曾应超的一天总是十分忙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他来到康定二中后与学生们一同成长,见证了学校的点滴变化。回忆起初见学生们的场景,曾应超仍印象深刻,“学校的孩子们都很有灵性,但他们在学习上的‘冲劲’似乎少了一些。”正是这份洞察,促使他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度优化
“我们学校现在最典型的特色,就是会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分层分类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所以学校里有分高考升学班和高职单招班。”此外,曾应超注意到许多学生在艺术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这也加深了他对于教育多样性的理解。“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不应该被单一模式所限定,‘出山’的道路多种多样。”目前,康定二中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还在校内增设美术、音乐、舞蹈、播音主持、日语等特色选修课。“我们采用并借鉴了杭州的经验和方式,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升学途径,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曾应超笑着说。
为了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热情,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曾应超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去看看”。自2022年起,康定二中师生已赴杭州进行了五次研学交流,并访问了北京等地参加多种学术和艺术活动。今年2月,学校首届CTB社团的10名学生,在指导老师及曾应超的带领下,于北京CTB全国论坛上斩获多项荣誉。“这些经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地区的教育文化和氛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曾应超坦言不少学生因此深受触动,甚至感动落泪。游学归来后,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还激励了周围的同学。“我们将持续鼓励孩子们勇于尝试、不断努力,希望他们能够追逐自己的梦想,未来也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数字化赋能康定教育构建可持续“造血式”教育生态
教育为孩子们描绘出成长与发展的美好画卷,而康定二中的创立,则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这所学校领航者的曾应超深知,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本地教师的培养和支持,成为了他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模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批青年教师,并组织他们赴杭进行双向交流和教育实践。”曾应超表示,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80余项国家级、省级、州级教学奖项被帮扶教师团队指导的徒弟们摘得。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曾应超的到来,杭州的技术力量也“流”向了康定。教室多媒体全覆盖、建立计算机云机房,还有先进的3D打印教室以及杭州云平台远程直播教学……许多教师感慨道:“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从零起步的康定二中,凝聚着曾应超的心血,在学校管理方面,他同样不曾松懈。凭借在杭州积累的数十年经验,曾应超精心架构了学校的管理体系,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制定了《康定市第二中学教育“组团式”帮扶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年级团队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5名青年教师晋升为中层干部,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模式。”曾应超欣慰地说。
现任行政办公室副主任的当地教师彭诗琪分享了自己在校成长的经历:“在曾校长的带领下,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工作中‘打团战’的重要性,我们不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孤军奋战。”她坦言,通过互相交流、多方合作、借鉴经验,康定二中的教师们正在共同编织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未来。
站在一旁的曾应超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出生于云南、来自杭州的他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常说云贵川一家亲,如今杭州与康定也紧密相连,成为了一家人。”曾应超感慨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教育经验,尽一份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孩子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编辑:国内 来源: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