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张亚)“实践证明,磷石膏这个曾经的生态‘包袱’,在科研技术的加持下,完全可以变为资源‘富矿’,惠及子孙后代。”4月25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磷石膏综合利用专题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磷石膏综合利用和资源化产业化发展,共同研讨破题之策,进一步探索磷石膏资源化、价值化、产业化发展路径。

会议现场
“制取一吨磷酸(P2O5)产生约4至5吨磷石膏。”据介绍,我国每年磷石膏产生量约为8000万吨。而由于人们对磷石膏性能的认知度低、磷石膏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程度不足、市场应用不广等多重原因,目前其使用量仅仅约为产量的40%。
“磷石膏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表示,随着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磷石膏综合利用成本势必进一步降低。同时,通过工程应用实践验证、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宣传力度,磷石膏势必将变废为宝成为好用、受用的资源。
据了解,目前贵州磷化集团已形成“磷元素精深利用、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副产资源循环利用、多种元素耦合利用”的“四大”产业链,磷石膏综合利用科研投入、技术成果等走在全国前列,已建成投产全球首套石膏包装箱生产线,成为磷石膏资源化、价值化、产业化利用的行业典范。
2024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出资2亿元支持贵州磷化集团通过产业化路径,积极推进磷石膏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实践案例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业界的高度认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成为国内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示范案例。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原本计划参会人数五十余人,结果达到了近两百人,由此可见大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湖北宜化磷石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与会专家结合行业发展情况、技术研发和实践案例作交流发言,分析了磷石膏综合治理发展态势、技术路线和产业化前景,针对行业发展痛点给出了具体建议。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六省市代表围绕磷石膏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和近年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交流发言,并就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作简要介绍。
“贵阳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已连续三年保持在80%以上,为磷石膏产业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贵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范辉政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贵州磷化集团的强强联合,在新型建材、土壤修复、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贵阳方案,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技术转化项目落地和产业合作搭建高效平台。
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在分享磷石膏综合利用实践经验和成果时说,磷化集团完成从原料制备、材料改性到终端产品的技术链构建,拓展磷石膏在矿井填充、生态修复、水泥缓凝剂和绿色建材等多个应用场景,建成全球首套石膏包装箱生产线,推出了无水石膏自流平、石膏装饰板、互锁式模块等新品,实现磷石膏直接转化为建材原料,有效减少传统工艺能耗。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环保处有关人员表示,抓好磷石膏综合治理重点工作,一方面要切实抓好存量磷石膏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针对存量磷石膏可采用“一库一策”推进整治,逐一明确每个石膏库的责任主体;另一方面要坚持与增量并重,做好新增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坚持源头治理,协同环境风险化解和资源综合利用,多措并举变废为宝,减少新增。同时,要建立健全磷石膏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坚持硬投资和软建设相结合,聚焦磷石膏生产流通消费处置等各环节,健全政策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标准规范,夯实基础能力,为解决磷石膏问题提供长效保障。

会议现场
生态环境部科财司有关负责人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探讨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十分必要,磷化工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保障行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磷石膏大量堆存问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政策文件,加大了相关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投入,取得了积极成效。希望大家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交流研究共识,共同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取得突破,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贡献。
“磷石膏是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布局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尽管还面临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挑战,但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必定能找到解决磷石膏治理消纳难题的途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有关负责人说,将继续深入与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并进一步加大在固废综合处置领域的投资,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贡献力量。
一审:陈燕
二审:何秋怡
三审:杨勇
编辑:国内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