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A4纸大小的硬质吊牌、密密麻麻的警告文字、拉链上的密码锁,看似离谱的“巨型吊牌”,成了服装电商的“防退神器”,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据南方日报报道,四川某吊牌生产商的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前三个月,这类吊牌的订单量高达七八十万套,巨大的需求背后是商家被恶意退货逼到墙角的无奈。
巨型吊牌的横空出世,根源是商家扛不住“白嫖党”而进行的被动自救。电商女装的高退货率早已是行业痛点,公开数据显示退货率高达50%至60%,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其中不乏“穿够七天再退”的恶意行为。
有学生集体网购服装参加运动会、演出之后就申请退货,衣服上沾满污渍和汗味;有买家购买貂皮大衣,把衣服洗坏了之后申请退货;有的商家晒出收到的退货衣服,上面有粉底渍、口红印,甚至还有被调包的廉价替代品。

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制度本意是保障消费者后悔权,却在实际执行中被滥用,部分“白嫖党”利用规则漏洞,恶意退货,让商家苦不堪言。巨型吊牌单套成本低至两毛,数据显示,能将恶意退货率从42%降至18%,对于一些小本经营的商家来说,无疑是性价比极高的“防白嫖”神器。
网友对巨型吊牌的态度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对抗“蹭穿族”的聪明办法,没人愿意收到别人穿过的商品,既然有人不自觉那就只能“上手段”;反对者则吐槽女装退货率高根源在于质量不好,货不对版,巨型吊牌反而让试穿体验雪上加霜。但无论如何,就现实而言,在缺乏有效制约手段的当下,巨型吊牌已经是商家“没招中的最妙招”。
更值得深思的是,是否摘吊牌已引发道德争议的连锁反应。近日,吉林邓女士因背包上有吊牌被网友无端揣测为“恶意退货”,遭受“网暴”,甚至被嘲讽“吊牌姐”。但随后,邓女士发视频澄清,背包上的吊牌实为失联儿童寻亲卡,呼吁网友理性看待。
这场令人唏嘘的乌龙也折射出“白嫖”行为对消费信任的侵蚀。一旦诚信崩塌,普通消费者莫名躺枪,商家被迫设防,原本平等的买卖关系变得紧张,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的正常权益,破坏的是整个电商女装行业的生态。
吊牌之争,表面是商家与少数钻空子消费者的博弈,实际上是电商退货机制失衡导致的必然结果。据报道,已经有人想出各种办法来破解“巨型吊牌”,如果这一招失灵了,商家只能继续升级防御,想办法压缩退换货空间。恶性循环之下,正常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持续下滑,最终没有赢家。
当然,也不能忽视消费者提出的女装行业虚假宣传、超长预售、货不对版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得不到有效解决,也同样拉高着电商女装的退货率,破坏着买卖双方本就脆弱的信任。
由此可见,要精准“防蹭穿”,关键不在于使用多大多硬多难拆的吊牌,而是要建立更合理公平的退换货机制,让“白嫖党”没有空子可钻,从而重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
一张吊牌当然挡不住所有漏洞,但更为公平的机制却能打破信任僵局。平台应该跳出“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模式,建立更清晰的责任认定规则,保障权责对等。例如,为买卖双方提供双向评价与屏蔽机制,就像某外卖平台试点让骑手屏蔽恶意顾客一样。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追踪异常退货行为,既保护消费者“后悔权”,也防范恶意退货。只有让守规矩者得到保护,让钻空子者付出代价,电商环境才能回归健康有序。
编辑:社会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