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通讯员沈丽莎、张天娇摄影严呈欣)“三、二、一——放!”武汉市江岸区沈阳路小学六(5)班的周子妍和同学们屏住呼吸,目送他们亲手打造的“晨曦号”大船缓缓入水。那是由很多个桶装水空桶拼接而成的“战舰”,用发泡胶牢牢粘合,朴素,却满载少年的智慧与勇气。
这是11月21日下午,沈阳路小学第21届科技节六年级“乘风破浪”航行竞技赛的现场。而在上午,学校刚刚以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幕式,正式拉开科技节的大幕。

为什么从一艘看似粗糙的手工船讲起?
因为,它不只是船,更是孩子们从想做到敢做、从会做到做好的缩影,是“智创未来,强国有我”这一主题最真实的落地。
“从去年的‘清廉底色’到今年的‘强国有我’,我们把责任、创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沈阳路小学校长熊嬿在接受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采访时说,“去年我们强调科技活动中的价值标杆和道德根基,今年我们要让孩子从观众和学习者的角色,提升为未来的创造者和担当者。”

她表示,科技节不是一场热闹的“秀”,而是一次教育的“深潜”。“我们希望孩子明白,学习科学、勇于创新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兴趣与成长,更是为了担当国家与社会的伟大使命。”


那么,一艘用胶桶粘起来的船,如何承载这样的使命?
六年级科学学科教研组长刘畅老师道出了背后的设计逻辑:“学校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取材,用废旧材料造船,比如用快递盒改造船体、用塑料瓶做浮力装置,这不只是环保,更是让‘科技要为未来服务、为国家发展助力’的想法悄悄扎根。”

如果你以为科技节只是比谁船快、谁车猛,那就错了。
在“乘风破浪”赛场,船不只要能浮、能走,还要能“说”。孩子们不仅要完成水上载人试航,还要站上解说区,讲述设计灵感与技术亮点。“我们想做水上救援船”“我们调整船体形状来减少阻力”……稚嫩的声音里,藏着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
操场的另一头,514班的“玉兔号”2030月球车正稳健行驶。它的轮子从废旧滑板车拆下,承重却高达500公斤,已拿下此次科技节的六项大奖。“我们从秦兵马俑战车和中国载人月球车中找到灵感。”团队成员骄傲地说。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周子妍回忆,“晨曦号”最初想用木板固定水桶,结果太重失败。后来改用发泡胶粘合,才成功“合体”。玉兔号也曾因轮子不稳屡屡“掉链子”,没想到换上小轮能更“丝滑”前行。

陆地、水上、天空,机械、环保,个人、团队……科技节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实验室,每个孩子都是主角。
“孩子们在失败中学会的,比成功更多。”刘畅说,“我们的评价标准涵盖了安全、功能、速度、设计、技术等多个维度,还设置了未来安航守护奖、精工航船打磨奖、智能航技突破团队奖等专项奖项,就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被看见。”

科技节不只是孩子的事。
熊嬿透露,学校正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本届开幕式上,武汉市青少年宫365科学实验项目的科普老师带来震撼的实验秀,正是一次成功尝试。
让科技教育不只在节日,更在日常。她说,“未来我们计划联动高校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让孩子走进真实科研现场,也让科学家、工程师走进校园。”

从去年科技节为IP形象“什宝”命名,到主题巡游方阵的亮相,再到响彻全场的“强国有我”的宣言,学校希望通过全员参与和体验,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我是科技节的主人,我的想法被珍视,我的创造有舞台。
开幕式现场,无人机携绚丽彩烟腾空而起,操场上师生欢呼如潮,这是科技与创意的交融。沈阳路小学的科技节从21年前起步,如今已成长为一片“强国有我”的森林。【责任编辑:何青】
编辑:社会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