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刘晓雨通讯员赵晨旭潍坊报道
夜幕初垂,临朐县滨水社区朐山国际小区的广场上飘来阵阵艾香。县中医院的专家团队正讲解三伏贴的贴敷要点,居民们搬着小马扎围坐成圈,听得入神。这场由滨水文化书院举办的“中医夜市”,把针灸推拿、养生茶饮搬进了居民的夜生活,成为临朐探索文化书院与中医药服务融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临朐县以文化书院为载体,将中医药文化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通过阵地融合、资源共享、形式创新,让岐黄之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从龙泉文化书院的“中医养生课”到万华文化书院的“中医非遗工坊”,从兴隆文化书院的“中医研学”到东苑文化书院的“太极晨练”,一个个鲜活场景勾勒出全县“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的社区图景。
阵地融合:把诊室搬进书院,打造家门口的健康驿站
清晨七点半,龙泉文化书院一楼的中医诊室已经热闹起来。85岁的苗秀英老人扶着走廊扶手慢慢走来,刘世忠大夫早已煮好了一壶陈皮茯苓茶。“刘大夫,我这膝盖昨晚又有点僵,您给瞧瞧。”
这间由活动室改造的中医诊室,如今成了社区最热闹的地方。“以前腿疼得下不了楼,去医院排队像打仗!”苗秀英老人坐在诊疗床上,看着刘大夫给自己做膝关节推拿,“如今走几步就到这儿,刘大夫一按,就松快了!”老人的话道出了社区中医服务带来的变化。
在临朐,文化书院不仅是居民的“精神家园”,更成为了中医服务的“前沿阵地”。龙泉文化书院创新打破文化与医疗的场地界限,将中医服务嵌入书院空间。把书院活动室改造成中医诊室,配备了推拿床、理疗仪、艾灸等设备。“居民在二楼参加完书画、舞蹈等活动,转身就能做个推拿,这种‘一站式’服务特别受欢迎。”据龙泉社区主任郑立邦介绍,他们还在书院走廊设置了“健康文化墙”,科普健康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

如今,这种“文化书院+中医诊室”的模式已在临朐多点开花。在万华文化书院的“中医非遗工坊”里,另一番热闹的景象正在上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佃娥正带领居民制作艾草锤,她手握麻绳,动作娴熟地缠绕着布包:“这陈艾得选三年以上,晒得干透了才香,装布包时要填得紧实,锤起来才有劲。”
工坊的长桌上,竹编簸箕里盛着晒好的艾叶,散发着清新醒脑的芳香。居民李璇学得认真,她笑着说:“家里人都喜欢用艾草锤,日常敲敲打打能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刚才听刘老师介绍,咱们临朐还盛产优质艾草,我准备多做几个送给亲朋好友。”
滨水文化书院更将中医服务延伸到户外。朐山国际小区的广场上,“医起纳凉·暑你健康—中医惠民市集”火热举办。县中医院的专家团队支起桌椅,免费提供养生把脉、理疗推拿、血压测量、耳穴压豆等服务。这些曾经在诊室内进行的传统技法,化作广场上可看、可感、可体验的健康体验。“白天上班没时间,晚上遛弯就能看中医,这个形式太贴心了!”正在排队的宋妍文拿着刚领的三伏贴说明书,对这种“文化+健康”的市集赞不绝口。
服务下沉:聚智汇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小朋友们,伸出小手,我们来学小儿推拿三字经。”东苑文化书院的教室里,县中医院的韩英正在举办“小儿推拿”健康讲座。她把板门穴比作“身体的小粮仓”,用“揉板门像给身体松土”的比喻,让家长们快速掌握手法。这种由文化书院牵头,整合医院、学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多方资源的模式,在临朐已成为常态。
社区的年轻妈妈们受益于“小儿推拿班”。冯冉以前总带孩子跑医院,现在学会了推拿手法:“孩子咳嗽按天突穴,积食揉板门穴、推大肠经,简单管用。”她算了笔账,这半年省下了近千元医药费。更重要的是,妈妈们在学习过程中结成互助小组,谁家孩子不舒服,在群里一说,马上有人支招。
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临朐各地书院建立了“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对接机制。滨水文化书院通过微信群、入户走访收集居民需求,发现老年人更关注慢性病管理,年轻人急需育儿推拿知识,据此制定了“银发健康”“小儿推拿”等专项服务。“我们和县中医院的双报到团队对接,他们正好有‘中医进社区’的计划,一拍即合、双向奔赴。”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对接让优质资源用在刀刃上,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暑假期间,兴隆文化书院组织的“中医夏令营”格外火爆。孩子们在社区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临朐县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实用型中医药博物馆,这里藏着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本草秘密”。推开博物馆朱红色的大门,2000余平方米的展厅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玻璃展柜里,1000余件中医药文物静静陈列,4000余册医药典籍和1000余种中药标本,组成了一部立体的中医药史。

“大家看这株丹参,根是紫红色的,入药能活血调经,就像给血管‘通淤塞’。咱们临朐丹参还是全国知名的道地药材,丹参酮含量远远超过国家药检标准0.25%。”国医大师带领孩子们在标本区前耐心讲解。11岁的王宸宇弯着腰,鼻尖几乎碰到展柜,仔细观察玻璃后的丹参标本,只见叶片鲜绿,连绒毛都清晰可见,旁边还摆着它入药后的切片。“原来丹参长这样!”他掏出研学手册,认真记下:“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
在“百草辨识区”,孩子们辨识薄荷、乌梅、金银花等一系列常见中草药,体验制作驱蚊防疫的中药香囊。据兴隆文化书院带队老师介绍,依托县中医药博物馆的资源,夏令营设计了“读经典、识百草、做药膳”的完整课程。“孩子们在博物馆触摸文物、观察标本、动手实践,这种‘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方式,让中医文化真正走进了心里。”
文化浸润:让中医融入日常,扎根生活
“起势要沉肩坠肘,云手时腰要转动。”清晨的万华文化书院前广场上,三十多位老人跟着领操员慢悠悠地打太极。领操的王兴华今年67岁,他穿着月白色太极服,动作舒展如行云流水,手里的太极扇随着招式开合,发出轻脆的响声。
这个由万华文化书院组织的“太极晨练班”,吸引了社区许多中医健身爱好者报名。“原来觉得太极难学,老师带着我们逐一拆解招式,我们跟着练三个月,慢慢就找到了感觉。”57岁的张庆云阿姨边说边调整步法,她的膝盖不太好,以前走几步就疼,现在跟着练太极,“现在膝盖灵活多了,晚上睡觉腿也不抽筋了。”

“以前有空就是下棋打牌,现在学太极不光锻炼身体,还认识了许多老伙计。”刚退休的李德亮大爷擦了擦额头的薄汗,他说这半年体重降了五斤,血压也稳了,“这比吃保健品管用,书院办的这个班,真是办到我们心坎里了。”
临朐的文化书院还善于将中医知识转化为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中,中医元素无处不在:春节举办“药膳团圆宴”,教居民做当归炖鸡、全羊汤;端午开展“香囊DIY”,用苍术、白芷等药材制作驱蚊香囊;中秋组织“养生茶会”,科普不同体质适合的茶饮。“去年中秋学的陈皮百合山药代茶饮,我现在每天都泡着喝,睡眠好多了。”东苑社区居民刘丽丽说。
如今,从文化书院飘出的药香,正在悄然改变着临朐的社区生态。在这里,中医不再是医院里的严肃诊疗,而是书院里的轻松课堂、广场上的热闹市集、家庭中的日常技艺。文化也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化做美食的滋补品、融入晨练的养生功、藏在香囊里的草药香。
数据统计,临朐各地文化书院开展中医服务以来已累计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有效降低了老年人慢性病复诊率,提高了儿童近视防控率。这些数字背后,是临朐中医生活化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改变。
夕阳西下,临朐各地文化书院的灯光渐次亮起。书法班的墨香与隔壁中医的艾草香交织在一起,居民们陆续走来,有的去学习八段锦,有的来领取熬制好的养生茶,孩子们则围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做中药香囊……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正是临朐“文化书院+中医服务”融合实践的生动写照——让专业服务有温度,让传统文化有活力,让社区生活有滋味。
编辑:国内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