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接说哈,这BBC真人秀《环球竞速5》开播,我差点没把手机摔了。
节目一开始,我还挺期待的。毕竟真人秀+中国文化探索,听着就挺新鲜的对吧?
结果呢,没五分钟我就开始翻白眼。
对不起,您这是来中国拍节目,还是来中国“抓黑点”的?
镜头开头一个阴间滤镜。

灰蒙蒙的画面,硬是把大晴天拍成了“雾霾大片”。
再来个低角度仰拍,恨不得钻到人家裤管里去。
我怀疑摄影师上节目前是去偷拍培训班报了个名。
北京怀柔长城,风景多好啊!不拍!
转头钻到个小巷子里,对着一面发霉的墙根猛拍。
我看得都要笑裂了。
老哥,咱能不能对得起长城的门票钱?
然后重点来了,济南到苏州的火车上。
节目组直接冲着厕所来了一个360度无死角特写。

水槽、蹲厕、地板烟头,镜头拉得跟犯罪现场勘查似的。
笑死我了,当时弹幕都在问:是不是节目组选手是厕所管理培训班的。
关键还不止这些呢。
火车上的乘务员拖地,本来挺勤快的小姑娘吧?
也被他们镜头怼了个大特写,拍得跟“阴间小电影”一样。
无语。
然后更绝的是,节目里有个英国华裔选手。
作为华人后代,不会中文我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她镜头一转,看着火车上的人直接冒出一句:“要是有人带小鸡上车,我都不会觉得奇怪。”
啥意思?
你是觉得自己很幽默,还在“文化探索”是吧?
啧啧,我寻思你这文化探索也挺有深度啊。
去了洛阳住酒店,能住哪里?豪华酒店!特色民宿!
结果节目组硬是给她们安排了一个破旧房子。
两张上下铺,一张掉漆的桌子,墙上还有一片片霉斑。
最绝的是,镜头对着一台老式缝纫机狂怼,生怕别人看不见。
说实话,这玩意儿我姥姥家早就扔了。
节目组是挖地三尺找出来的吗?

而那些洛阳高大上的酒店呢?
镜头一闪而过,甚至根本没给画面。
你敢信?
这还没完。
到了拍美食的环节,我以为总算能挽回点颜面。
毕竟中国八大菜系,
随便挑点啥都能拍得观众隔着屏幕流口水吧?
结果呢?
节目组直接杀进了农贸市场。
对着羊头和蚕蛹一顿狂拍。
还安排选手大嚼鸡爪,连嫌弃的小表情都给特写到了极致。

我人都傻了。
这也叫“文化探索”?
这是在满足某些老外的猎奇心理吧?
但你知道更气人的是啥吗?
那些中国路人在节目里全是热心肠。
选手爬山累了,有村民直接帮忙扛行李。
选手迷路了,路人直接放下手头事儿带人去目的地。
广场舞大妈们看到老外直接热情招呼,一起扭了起来。
这些画面,节目里是有的。
但时长加起来不到30秒。

比不上一个厕所镜头的时间。
简直离谱。
所以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全炸了。
吃相太难看了。
直接有人说BBC全名是“偏见广播公司”。
还有网友阴阳怪气:国外拍咱中国,永远免不了把滤镜拧到“阴间模式”。
我看得直点头。
关键是,这种操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前几年报道新疆棉,P图加滤镜硬编“强迫劳动”。

疫情期间拍中国抗疫成果,“灰蒙蒙滤镜”直接开到满档。
甚至把反恐演练的视频硬说成“暴力执法”。
够了。
结果呢?
今年,这边刚播完阴间滤镜的《环球竞速》,那边就来个180度大转弯。
突然出了个《中国制造2025》的纪录片,对中国科技疯狂猛夸。
无人机技术、光伏产业、比亚迪、宁德时代,夸得天花乱坠。
网友都看愣了。
前脚还在黑,后脚开始舔?
这波操作啥意思?

后来有人扒出来真相了。
原来是马斯克关了USAID的资金项目,BBC没了每年几千万美元的“稿费”。
所以突然“良心发现”,疯狂吹中国想逼美国掏钱。
我服了。
这水平,真对得起“偏见”两个字。
回到节目本身,网友们说得挺好:与其说这是文旅节目,不如说是老外的偏见狩猎场。
破巷、发霉墙、蹲厕、水槽烟头……你说他们要是再多呆两天,估计都能找到八十年代的煤球炉子。
说实话,我也觉得中国没必要舔着脸去迎合这种节目组。
他们要拍,就让他们自己找。
别到时候善意帮忙,结果剪辑出来全是阴间滤镜和刻板偏见。
真心建议,碰到这种节目组,拉黑就完了。
你们怎么看?评论区放开说。
编辑:娱乐 来源:zhangdongq